廖光莉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培養,就要由淺到深通過語感培養、詞匯積累、語言運用等環節,在讀寫活動、語言鑒賞、語言訓練等語文活動中,突出語言素養的培養,并通過對這些活動的反思來完善其培養過程。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言素養;培養;反思
隨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凝練,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及文化傳承與理解成為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即語言素養是語文學科獨特的核心素養,也是其他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視語言素養的培養,其實質是通過夯實基礎來全面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要培養學生語言素養,就要從語文讀寫活動、語言鑒賞、語言實踐訓練等環節,找到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培養途徑,才能使學生語言素養得到提升。
一、立足語感培養,在讀寫活動中培養學生語言素養
當前,有很多高中學生或語文教師認為,尤其是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認為培養語文語感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的事情,在高中語文教學培養語感不僅不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而且還占用了一定的學習時間。筆者認為,這種認識一方面既沒有深刻認識到語言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又沒有認識到語感培養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這是對語文學習急功近利的看法,無助于學生語文基礎的筑牢。高中語文教學的最基本活動,就應當是立足于語感培養來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讀寫水平,從而培養學生語言素養。從學生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科技發展讓學生進入到一個必須進行終身學習的時代,只要扎實的語言基礎,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立足于不敗之地,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因而,重視學生語感培養,其實際是將語言發展與科技發展相融合,通過語言素養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形成學生綜合處理語言文字的較好基礎,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生服務。換言之,語言素養對于其他學科發展與學習、社會發展需要,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全國新課標語文卷閱讀材料的增加,還是寫作能力要求的提高,都是突出了語言素養的基礎性作用。
高中語文教學要通過語感培養來增強學生語言素養,就要將語文教學轉化為讀寫活動,在積極有效的措施干預下,幫助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言素養從學習延伸到生活,構建起立體化的培養體系。如在高一語文中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中,都出現了承前省略的情況,在“撐著油紙傘”一句中省略了一個“我”,通過“我希望”才能發現這個“我”。表面上看這一句的省略對學生的理解影響不大,而實際并非如此。在第一節中,第一句省略“我”不僅僅是為了讓讀者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即讀者可以想象為自己,也可以想象為他人。而這個想象空間的豐富,事實上是個體語感所決定的。這為讀者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只有通過反復誦讀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活動中,才能使承前省略、第一視角與上帝社角(即第三視角)之間的關系得到理順,從而使學生對語感理解、詩意消化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與境界,并轉化為學生詩歌鑒賞的語言素養與語言能力。
二、重視詞匯積累,在語言鑒賞中培養學生語言素養
語感培養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其最終又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語言素養與習慣。而對于學生來說,詞匯積累也是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固然高中學生具有較多的詞匯積累,但實際運用卻非常單薄,這是由學生對詞匯理解不夠到位、不夠全面所決定的。從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長達12年的語文學習時間里,學生的詞匯積累多達幾千上萬,但統計一下所有學生作文就會發現,實際上學生運用的詞匯非常集中,也就是在3000個詞匯之間。這就說明,詞匯積累不等同于詞匯運用,更不等同于語言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視詞匯積累就要把每個詞匯的內在含義及其價值通過語言鑒賞的方式,轉化為學生的語言素養。以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金柳”一詞為例,看似普通的賦予色彩的描寫,但從地域、心理、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關系等方面來分析,則應當從語言鑒賞的角度進行審視。如從色彩心理學鑒賞來看,“金柳”是亮色系,其表現出人的心情應當是愉悅的、高興的,但詩人要再別母校,其情緒顯然不可能是這樣的。通過語言鑒賞就能發現,詩人通過“金柳”既描寫了劍橋大學的景色之美,回應了自己初到劍橋的愉悅心情;又通過金色介入來掩飾、壓抑自己離別的痛苦心情。結合喻體“新娘”進行鑒賞,則詩人再別母校的沉重心情就油然而生。由此可見,以語言鑒賞來積累詞匯,是對語言、詞匯進行個性化建構的過程,有助于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
三、回歸運用本真,在語言訓練中培養學生語言素養
語言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其重點應當在語言運用上。通過語言運用來反映出學生語言基礎,是高中語文教學檢測的最好方式,也是閱讀與寫作綜合能力最有力的體現。語感培養也好,詞匯積累也罷,只有放到實際的語言訓練場景中,才能使語言素養體現出其無窮的魅力。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對于每一位學生的作文,只要批閱過幾次,幾乎不用看名字只從作文內容就可以判斷出是誰的作文。其原因就在于學生的語言運用比較固定。而要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要通過語言訓練的反復實踐,使語言素養內化為學生的語言文字綜合處理能力,才能引導學生走出語言定勢習慣。如《雨巷》中出現了“靜默”一詞,這個詞平時學生也是很少用到的。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運用這一詞匯,筆者不僅從字面意思、同義詞、造句等進行了運用訓練,而且還通過“她靜默地遠了”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這一句式的仿寫,理解從這一詞與“靜靜”、“寂靜”之間的區別,并從心理接受視角下說明了仿寫正誤的理由。
綜上,在高中語文教學重視語言素養的培養,就要通過教學將語感培養、詞匯積累、語言運用等有機聯系一體,彰顯語言的內在張力,才能在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正榮.“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教學之本[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4):99.
[2]詹海東.漢字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重要基礎[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1):39-41.
(作者單位:重慶市璧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