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傳民
摘? ?要:隨著我國科技力量的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環境也變得較為優越,但在種植馬鈴薯時,其早疫病與晚疫病的問題還未得到良好的解決。對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識別與防治展開了進一步探討,以期指導生產。
關鍵詞: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識別;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1-0079-01? ? ? ?中圖分類號: S435.32? ? ? ?文獻標志碼: B
早疫病與晚疫病對馬鈴薯的危害極大,若農民不及時進行防治,可能會致使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異常,進而引發較大的經濟損失。我國科技力量的發展為農業問題提供了較大的解決空間,農民應當利用科學手段進行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確保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同時,農民還應當提高識別能力,以此保證在馬鈴薯出現異常狀況時,可以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促進馬鈴薯正常生長。
1? ?馬鈴薯及其早疫病、晚疫病概述
馬鈴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糧食作物,具有營養與藥用價值。馬鈴薯塊莖中含有許多維生素,人們在食用后有益于身體健康。同時,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抗壞血酸等,能夠為人體提供所需要的營養成分[1]。
雖然馬鈴薯的功效較多,不僅能夠抗衰老,而且能夠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但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早疫病與晚疫病橫行的狀況,使得農民的生產遇到了阻礙。馬鈴薯早疫病與晚疫病是一種病毒危害,主要由鏈格孢屬茄鏈格孢以及致病疫霉所引起,其傳播途徑較多、范圍較廣。若想保證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就應當加強對這兩種疾病的防治[2]。
2? ?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識別與防治
2.1? ?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識別
若想進行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就應當弄清這兩種疾病的發病條件以及特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針對性的防治。因此,農民應當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從而實現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鑒別。
當馬鈴薯遭受到鏈格孢屬茄鏈格孢的侵蝕后,就會出現早疫病的癥狀。其病狀不僅出現在葉片上,而且有可能發生在馬鈴薯塊莖中,農民在對馬鈴薯進行檢查時,應當細心謹慎,確保馬鈴薯的葉片與塊莖都趨于正常。具體癥狀為出現黑褐色病斑,且通常呈現為圓形或近圓形,大小介于3~4 mm。隨著天氣的變化,早疫病也會出現不同的特征,在陰雨天氣時,其病斑會呈現黑色霉層。因此,農民在陰雨天氣也應當重視對馬鈴薯早疫病的識別。部分早疫病嚴重的馬鈴薯,還會出現葉片脫落的現象[3]。
由于馬鈴薯晚疫病是遭受了致病疫霉的侵蝕所引起的,所以農民應當明確致病疫霉的生存條件。馬鈴薯晚疫病具有特定的發病條件,即濕度較高、氣溫介于18~22 ℃。因此,晚疫病最容易發生于多雨且氣候溫暖的地區。這些地區的農民應當加強對晚疫病的防范意識,并且學習相關知識,提升鑒別能力。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癥狀為出現綠褐色斑點,且斑點周圍會有綠色暈圈。當周遭空氣越來越潮濕時,病斑會越來越大;若是氣候變得干燥,病斑就會呈現干枯的現象,此時的病葉會變得較為脆弱,且病斑擴大的速度也會隨之降低[4]。
2.2? ?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
由于早疫病與晚疫病的誘發原因都是病菌的入侵,所以農民在選擇馬鈴薯幼苗時應當規避病菌風險,選擇沒有疾病的馬鈴薯幼苗,從根源上排查馬鈴薯患病的可能性。同時,農民還應當在種植馬鈴薯的每一個環節對其進行檢查,將其中具有患病可能性的馬鈴薯排除,從而確保馬鈴薯的整體質量。農民應當選擇適宜馬鈴薯生長特點的土地,種植地點不僅應當土質較為疏松,而且還需具有良好的排水,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馬鈴薯的幼苗健康生長,并增強其抗病毒能力。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農民也應當保持對馬鈴薯的關注,合理施肥,確保馬鈴薯的主莖能夠吸收足夠多的營養成分,從而健康生長。若是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了發病癥狀,農民應當及時選用化學藥劑,每隔一段時間就對馬鈴薯進行殺毒處理。
3? ?結束語
馬鈴薯的生產在我國農業中意義重大,農民應當加強對馬鈴薯生長過程的關注,并進行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減少馬鈴薯遭受病害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 1 ] 鄭小江,滕樹銳.19%吡唑醚菌酯·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對馬鈴薯早疫病與晚疫病的防治試驗[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02):167-170,215.
[ 2 ] 張景斌,李霄峰,屈俊成,等.冀西北區馬鈴薯早晚疫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139,143.
[ 3 ] 盧艷磊.淺析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的發病癥狀與綜合防治[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7(12):64.
[ 4 ] 劉超.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防治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6(13):118.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