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冷軍
摘? ?要: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同時也是人口大國。現階段,我國人口數量仍呈上升趨勢,對糧食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玉米是我國糧食作物中的一種重要產物,只有促進玉米產量的有效提高,才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利于社會穩定。
關鍵詞:玉米;高產種植;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1-0080-02? ? ? ?中圖分類號: 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在我國糧食作物中,玉米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其不僅是飼料作物,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工業原料,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顯著的作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主要借助玉米獲得收入,因此應最大化增加玉米產量,減少因天氣、病蟲等因素造成的產量下降,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1? ?玉米種植技術
1.1? ?選地和整地
玉米喜肥水、喜溫熱、需要大量氧氣,同時害怕澇漬,酸性過重、貧瘠、太黏的土壤不適合種植玉米。需要與土壤管理、排灌等因素相結合,選擇合適的玉米種植地。
種植玉米前,整地是極為重要的工作之一,使用農業機械將田地中的土塊搗碎,對播種極為有利,可以促進玉米良好地萌芽和生長。同時,在整地中可適量施加基肥,把田地中上季作物殘留的秸稈等運出。在田地周邊修繕排水溝,使排水溝在玉米生長期間的暢通性得到保障。
1.2? ?選擇良種
準備好地塊后,要因地制宜,立足于玉米的習性和生長環境,選擇最佳的品種[1]。第一,要選擇有包衣的種子,包衣種子在展開包衣的時候要將多種微量元素、抗旱劑以及殺蟲劑等添加其中,可以使苗期地下害蟲等土傳病害得到有效防治,確保出苗率,達到更好地實現高質、高產的目的;第二,選擇適合密植、成熟期合適、抗倒伏性強、生長力強的良種。
1.3?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在種植玉米時應在適合的溫度和土壤中進行,運用點播方式,合理密植,最佳株距為35~40 cm,盡可能確保每一株玉米生長空間的充足性,保證玉米植株之間肥料、土壤和水分的供給,使其均能正常生長。
1.4? ?做好田間管理,及時間苗
玉米的田間管理具有較強的復雜性,主要涉及到間苗、除草、施肥、打藥等一系列工序,而其中間苗一般在玉米葉的第3片葉子長至2~3 cm時進行,同時,間苗應嚴格遵循去弱留強的原則,去除長勢較弱、個體小的植株,確保玉米植株生長空間的充足性,保證剩下的植株可以獲得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供給,從而順利實現玉米高產種植的目的。
1.5? ?肥水管理
玉米對肥量的需求很大,在底肥施足的基礎上,還要將粒肥、穗肥、拔節肥、苗肥施好,做到科學、合理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施肥約4 000 kg/667 m2;氮肥施加15 kg/667 m2;控制磷肥的施加量,施加6 kg/667 m2;將磷肥的施加量增加,施加8 kg/667 m2;同時,對微肥進行補充,如對葉面肥進行噴施等。玉米需要水但又怕澇,所以要注意及時給水和排水。
2? ?玉米病蟲害防治
2.1? ?玉米黑粉病
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可促進玉米種子抗病性的提高。在玉米生長中,需要對肥料的用量引起重視,并確保充足的水分。徹底清理已經發病的玉米,防止對其他玉米造成影響。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需要徹底翻耕玉米田地,把殘留的玉米植株完全清理干凈。而在播種的時候可以使用如粉銹寧乳油等化學試劑,從而使玉米黑粉病得到有效防治。
2.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一種常見的病癥,主要表現為植株底部的葉片上出現諸多斑塊或斑點,進而使得玉米葉片慢慢發黃枯萎,并逐步蔓延,最終造成整個葉片枯死。除此之外,若沒有及時展開治療,則會感染苞葉和葉鞘,從而影響到玉米籽粒的產量。具體的防治方法為:當出現大斑病癥狀后,可以摘下整個發病的葉子,并集中燒毀,以免擴散病情,同時還可以利用農藥如多菌靈等進行噴射,使大斑病的發生得到有效控制。
2.3? ?玉米螟
在防治玉米螟的時候,養殖戶需對玉米螟的生長環境和生長習性進行了解,在玉米螟高發季節運用人工捕殺的方式將其為害降低,或將赤眼蜂等天敵引進,利用物理控制手段削弱玉米螟的危害。除此之外,為了從根本上提高玉米防蟲害的能力,農戶在對玉米品種進行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具有較強抵抗性的品種,并在固定的時間內噴灑適量的藥物,以避免發生玉米蟲害[2],保障玉米健康生長。
3? ?結語
研究玉米高產技術和病蟲害的防治,有利于確保農業良好生產。種植戶要認真把整地、選種播種、田間管理、施肥等工作做好,第一時間發現玉米病蟲害的情況,盡早解決,以達到玉米高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 1 ] 張鋒.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17(08):124.
[ 2 ] 木拉提別克·再那力汗,阿斯木古麗·馬汗.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08).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