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瓊措 米瑪倉決
摘 要:從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出發,在對全國目前實(試)行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社會化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以部門內科技服務單位、裝備生產廠家、社會服務企業為主體是社會化保障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對應了社會化程度從低到高的不同發展階段,以社會服務企業為主體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推進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社會化的過程中,總體上要經歷社會化程度由低到高的不同模式,而具體到某地所宜采取的模式應主要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關鍵詞:氣象技術裝備;裝備保障;社會化保障
氣象技術裝備一般是指專用于氣象探測領域、由具備不同功能的零部件或單元有機組成、屬于機電和電子類設備范疇的成套復雜系統。隨著以人工為主的傳統氣象信息獲取方式逐步被以各類氣象技術裝備廣泛使用的現代氣象信息獲取方式所取代,氣象技術裝備的正常運行在今天已經成為一切氣象工作的基礎。為保障各類裝備正常運行,必須采取一定技術措施即所謂裝備保障以發揮其正常功能。氣象技術裝備保障涵蓋裝備運行監控、維護維修、計量檢定和備件供應等工作領域,一般特指其中對裝備的維護維修工作,文章即取此涵義。
1 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社會化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氣象服務需求的日益提高,氣象業務現代化迅速推進,大量新型氣象技術裝備正日益廣泛地被引進和應用于氣象探測領域,氣象探測網規模不斷擴大。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交通、生態、農氣、大氣成分等專業氣象觀測設備。按照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對海洋、生態等圈層和太陽能等領域的專業觀測網建設將陸續展開,裝備的種類、規模、技術復雜程度等都將明顯增加。
按現行業務體制,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工作主要由省級、地市級及基層臺站相應業務機構和人員承擔,其中,全國省級保障人員隊伍總量一直維持在 500 人左右;地市級和基層臺站保障工作一般由 1~2 名從事觀測業務或管理的人員兼任,存在崗位不固定、專業化水平不高的情形。可見,僅從人員數量單方面看,與氣象業務運行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需求相比,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力量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氣象業務發展的突出問題。
當前,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正積極、穩步地推進,在國家嚴格控制事業編制的背景下,從現實可能性考慮,在各項業務迅猛發展普遍亟需增加人員、通過部門內部崗位調整大幅增加保障人員的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有效解決自身力量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今天解決裝備保障問題的必然選擇。
2 氣象技術裝備社會化保障中存在的問題
2.1 社會化不夠徹底
大部分社會化保障依靠設備生產廠商的技術力量或氣象部門下屬公司,保障人員熟知設備性能和業務流程,保障工作效率較高。由于沒有其他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競爭力不夠,保障成本居高不下,容易出現“一家獨大”的狀況。而且,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創新能力和動力不足,導致保障積極性無法長期持續。
2.2 缺乏有效監管
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試行、推行幾年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部門結合自身條件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雖然施行效果基本令人滿意,但整體市場缺乏有效監管,這將直接導致社會化保障發展遲緩、甚至停滯。
3 推進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社會化的基本設想
3.1 以社會服務企業、裝備生產廠家、部門內科技服務單位為主體的社會化保障是社會化程度從高到低的三種模式。所謂裝備保障的社會化,是充分利用部門外包括資金、設施設備、技術、人力、管理等社會資源實現對氣象技術裝備的有效保障。在上述三種社會化保障模式中,后者主要是利用了社會資金資源(來自地方政府或科技服務收入),僅僅是裝備保障職責的部門內部調整;以裝備生產廠家為主體的模式是其售后服務職責的延續,它利用了部門外的設施設備、技術、人力等資源,但本質上不利于促進社會分工細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資源整體效益的提高;以社會服務企業為主體的模式則充分利用了資金、設施設備、技術、人力、管理等各種社會資源,是最大程度利用社會化資源的模式。
3.2 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的社會化向以社會服務企業為主體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來有效解決部門自身資源不足的問題是推進裝備保障社會化的根本目的,這就決定了推進以社會服務企業為主體的模式是裝備保障社會化的發展要求。同時,采取以社會服務企業為主體的模式,順應了現代社會管理中事企分開的要求,適應了現代社會對不斷提高社會分工精細化水平的要求,能夠推動部門氣象向社會氣象轉變,強化部門管理職能,有效推進氣象部門實現社會化管理的角色轉換。從部門外來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服務市場的開放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要求,裝備維護維修作為技術服務領域的一部分也必然面臨開放市場的壓力,這既對部門內長期實行的自我保障形式帶來了沖擊,也為實現保障社會化提供了良好契機。此外,各級財政預算執行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事業單位改革背景下氣象部門工作政府化、管辦分離、事企分開的發展思路,也決定了部門內的氣象科技服務單位不宜長期作為裝備保障社會化的主體存在。
3.3 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具體確定裝備保障社會化模式。實行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的社會化至少須具備如下條件,即:數量規模大或技術要求特殊的裝備;具備技術條件的明確的保障主體;一定的能夠用于裝備保障的資金;科學規范的技術標準和嚴格的監管。由于各地觀測網的規模、社會化保障力量強弱有別,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決定的社會服務業發展程度、社會化分工精細程度、政府管理理念和資金籌措難度明顯不同,不同地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實行裝備保障社會化的模式必然要因地制宜,必須以有利于裝備運行為標準來科學確定。
4 結語
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社會化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裝備保障工作適應觀測網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在推進的過程中必須根據現有條件確定適當的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循序漸進。按照不同模式的社會化程度由低向高推進裝備保障社會化發展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規律,并不意味著某單位或地域一定要依次經歷從低到高的不同階段。
參考文獻
[1]周青,梁海河,李雁,等.自動氣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J].氣象科技,2012,40(4):567-570.
[2]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