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錦路 付彤彤
摘 要:中國短兵運動與散打、中國跤,都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對抗性武術項目。它是中國短兵器格斗技術的綜合體現,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與深厚的文化背景。本文從影響中國短兵運動發展的技術因素入手,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旨在給當前發展不是很樂觀的短兵運動些許啟迪和借鑒。
關鍵詞:短兵;對抗;攻防體系;兵器
中圖分類號:G85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10-119-01
1前言
短兵,又名中國式擊劍,是我國武術短兵器械——刀、劍、鞭、锏等技法綜合運用的一種對抗性運動,它是一種能夠體現出中華武術短兵器的各種實用技法,并以實戰對抗作為表現形式的競技性運動項目。
2影響短兵運動發展的技術因素分析
短兵運動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近代以來短兵器對抗體系的缺失,豐富了傳統武術的多樣性,具有極大的觀賞性。但通過觀摩近幾年中國短兵運動的比賽視頻,筆者發現短兵運動員在技術運用與表現方面存在若干問題,于此,筆者將一一列舉并加以闡述分析。
2.1技術動作單一,缺乏組合運用
短兵最常用的進攻技術有“劈、刺、砍、斬、崩、點、挑、撩”八種技法。擁有如此多的進攻技術,所展現出來的應該是進攻多方位、技術多樣化且觀賞性極強的競賽表現。反觀歷年國內短兵比賽,看到最多的只是比賽雙方手持兵器進行單一的砍、斬,缺少多種技術的組合運用。尹海立曾對2004山東首屆武術短兵表演賽的技術動作進行統計,此次表演賽中,“砍”和“斬”共占所有技術動作總數的89.44%;而“劈、刺、點、崩”等進攻技術使用次數占所有技術動作總數的10.56%。此數據表明短兵運動員技術動作使用單一化趨勢嚴重。
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對進攻技術的熟練掌握度不夠。在面對對手的進攻或主動發起進攻時,運動員因技術掌握不夠純熟,來不及做多余思考遂采取最簡便的“砍”、“斬”。二是缺少對戰機的把控和創造能力。比賽中,運動員要分析對手的動作表現,識破對手的進攻意圖,抓住對手出招時的漏洞做出進攻、反擊和連擊,以這種對戰極高水平的把控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行對抗則可以輕易施展多種進攻技法。三是現行競賽規則的限制。短兵競賽規則以打點得分、奪取比賽優勝為目的,使運動員摒棄使用多樣的進攻招式,心切地想要搶攻得分從而頻繁使用單一的進攻方式。此三個原因影響了國內短兵運動群眾基礎的積累,成為其發展、推廣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2.2技術動作不規范
在短兵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進攻一方用兵器的整個“兵身”進行大力劈砸,看似威力巨大,實則很難對對手形成有效打擊。相比之下,日本劍道對竹劍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必須要以對應著刀身前三分之一處的“物打”區進行準確擊打,才有可能得到“一本”。所以,短兵比賽中如果以兵器的二分之一處甚至以靠近護手的部位進行擊打,嚴格來說皆不能算為有效擊打。其次,許多運動員進攻時的動作姿態生硬不協調,為搶擊得分而導致身體前沖過度、重心失衡,只能進行一次的擊打而無法連續進攻,這也是導致運動員技術動作單一、缺乏技術組合的原因之一。以上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短兵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不規范造成的,而造成運動員技術動作不規范的原因又有多種,如沒有掌握正確的發力方法,對抗過程中無法保持正確的身體姿態,缺乏對自身重心以及兵器的掌控能力等。對于日本劍道來說,無論是初練者,還是高段位范士,都會將“素振”等基本功練習貫穿到他們的整個劍道生涯中,以此提高自身對兵器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提高短兵運動員的基本技術訓練水平,強化身步法、重心控制能力和兵器掌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3攻防體系嚴重失衡
攻防兼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武術一直強調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風格特色。無論是徒手對抗還是兵器對抗,都不可忽視防守的重要性。對兵器對抗來說,防守方式分為“接觸防守”和“非接觸防守”。攻防兼備的表現形式又是多樣的,有接觸式的防守反擊,有以攻代防的迎擊,還有非接觸式的迎擊和反擊,這些都是短兵運動攻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考尹海立學者對2004山東首屆武術短兵表演賽攻防技術類型運用的統計可發現,此次表演賽,主動進攻技術占攻防技術動作總數的52.09%;反攻技術占攻防技術動作總數的37.55%;而被動防守技術和防反技術只占攻防技術動作總數的4.56%。不難看出,在短兵對抗過程中主要運用主動進攻技術和反攻技術,防守技術和防守反擊技術的運用率則很低,攻防體系嚴重失衡。分析其原因,可以得出當前短兵技術訓練體系并不完善,對此應針對性的強化運動員防守技術,加強攻防技術組合練習,并注重培養運動員的攻防轉換意識。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兵器自身定位不準確導致技法混亂;技術動作單一,缺乏組合運用;技術動作不規范;攻防體系嚴重失衡等問題是目前影響武術短兵運動發展的技術方面原因。
3.2建議
中國武術短兵技術體系的完善對其自身的傳播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視當前短兵技術體系中的短板,加強科學研究,提高訓練水平。既要發揚傳統,從中國古典刀劍譜中汲取養分,又要博采眾長,參考學習其他國家成熟的短兵器對抗技術,積極強化自身發展的“內動力”,才能豐富短兵技術多樣性,為其日后的推廣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喜平,宋平.我國短兵運動發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5(03):172-175.
[2]戴小平,周金彪,陳亞斌.短兵技術標準化的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5(01):6-17.
[3]戴小平.武術短兵與擊劍、劍道項目特色之比較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05):71-74.
[4]尹海立.從技術運用視角思考武術短兵運動的發展對策——首屆山東省武術短兵表演賽剖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4):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