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超
摘 要:計算機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容易受到惡意攻擊,或者被植入木馬,遭受病毒侵蝕,計算機中存儲資料和數據安全風險大,給用戶帶來了極大困擾。數據加密技術應用到計算機網絡中去,優化了網絡環境,提高了計算機網絡抵御風險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計算機網絡安全性。本篇文章簡單介紹了數據加密技術,并且對其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具體應用進行分析,僅供借鑒。
關鍵詞:數據加密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應用
引言:計算機網絡的出現對引發社會變革,人們生活發現翻天覆地變化, 享受計算機網絡帶來便利同時,安全風險也在增加,所以說計算機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做好網絡安全風險防控,才能消除隱患,維護人們的基本利益,提高數據和信息可靠性和準確性,讓計算機網絡更好為人類服務。計算機網絡基本上實現了全面覆蓋,隨之也發現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社會上產生惡劣影響,人們使用計算機網絡的權益受到了侵害,生命和財產安全面臨著威脅,所以當務之急就是保障計算機網絡安全。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計算機中都存儲著大量的信息和數據,有些是機密性的數據,一旦泄漏危害性非常大,數據加密技術應用到計算機網絡中,既能確保數據安全性,還能構建安全網絡環境。
一、數據加密技術綜述
計算機網絡處于一個開放性的環境中,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內部存儲的信息和數據經常會受到外部攻擊,造成數據被竊取、刪除、篡改等,企業和個人的利益會遭到損害,追查難度大,有時還會威脅到生命安全。所以,加強計算機網絡安全系數尤為關鍵,數據加密技術就是為了提高計算機數據安全性而開發的,利用密碼學技術對計算機中存儲數據進行加密處理,比如加密函數、加密鑰匙,只有加密人才能讀取數據信息,其他人即使通過非法手段侵入計算機,也不能直接獲取數據信息,或者對數據進行操作。數據加密技術使得信息傳輸和存儲具有安全性和隱蔽性,對數據信息采取的是全方位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數據信息在傳輸中被破壞,是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主要技術手段。
二、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具體應用
數據加密技術主要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對稱加密,另外一種是非對稱加密,這兩種加密技術最大區別在于對稱加密技術整個過程使用的是相同的密鑰,也就是說加密和解密是一樣的,非對稱加密技術則正好相反,加密和解密的密鑰是完全不同的。對稱加密操作方便,可是想要破解密鑰難度卻非常大,所以在計算機網絡中被廣泛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對稱加密也有缺點,那就是不能對數據進行簽名。非對稱加密技術有兩個密鑰,一個公開的一個私密的,其優勢集中突顯在解密上只需要使用私鑰,公鑰是用來保護數據安全。
1、確定加密對象
計算機網絡安全應用加密技術第一位就是確定加密對象,根據加密目標和需求選擇數據加密技術,以確保加密實效性。計算機中可移動的儲存設備基本上都需要加密,因為用于會將重要的信息和數據存儲在里面。有時會通過局域網去傳輸數據信息,這時就要為數據加密,保證數據傳輸安全性,防止數據被竊取,或者人為惡意更改。瀏覽器中一些信息也需要加密,降低數據信息泄露風險。
2、設置訪問權限
計算機網絡安全應用數據加密技術要做好訪問權限設置,這是確保網絡和數據安全關鍵,沒有獲得授權的人不能隨意訪問計算機,有些業務上來往必須要訪問,對于用戶權限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根據用戶需求設置權限,通常情況下會認證標識,最大程度保障計算機網絡安全性。計算機中存儲的重要文件和數據必須加密,同時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最好提前對文件進行備份,并且進行數據加密,這樣當數據遭到篡改或者被惡意刪除,就能啟用備份文件,從根本上保護利益。
3、數據庫和軟件加密
數據庫加密是一項重要工作,數據庫安全系數低,防御外部攻擊的能力差,入侵數據庫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數據被刪除和更改的風險大,為了進一步提高計算機系統和數據庫的安全性,必須使用數據加密技術,通過設置密鑰提高數據庫自我防御攻擊能力。數據庫加密操作起來尤為簡單,只需要設置口令和訪問權限。隨著計算機安全事故增長,用戶使用計算機的安全意識增強,常常在計算中上安裝殺毒軟件,用于查殺病毒和木馬,可是有時也會存在著查殺病毒軟件被感染的情況,一旦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意味著計算機網絡中的安全隱患不能被檢查出來,數據安全風險急劇上升。因此,用戶先要對加密目標進行病毒查殺,如果不存在病毒侵蝕或者感染,就可直接對軟件和數據進行加密。電子商務離不開計算機網絡,除了要對數據加密,還要對安全證書采取加密設置。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絡安全風險大,用戶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對于重要的數據和文件進行有效加密,設置密鑰和訪問權限,提高計算機網絡數據安全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朱聞亞. 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制造業自動化, 2018, 34(6):35-36.
[2]金波. 簡析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J]. 科學技術創新, 2017(6):95-95.
[3]秦靖偉. 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科技與生活, 2018, 34(16):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