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兄 李宗俊
摘 要:民族關系是當下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青海作為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民族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通過查閱當地相關歷史文獻資料, 拜訪相關領域專家等方式,得出馬步芳時期,這個社會公認的反面人物對于青海地區回漢關系促進所起的作用。其中包括自然發展而形成的回漢通婚使得回漢關系融洽,以及馬步芳通過發布相關政令來促進回漢通商和回漢教育基本平等兩方面,從而使得這兩個民族在馬步芳時期能夠融洽相處。這對于青海地區各民族和諧相處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依據和重要的借鑒。
關鍵詞:馬步芳家族;青海;回漢關系
馬步芳作為民國時期的西北的大軍閥,被人們所熟知。但是他在擔任青海省人民代主席期間,也為當地的人民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而前人學者們大都是從反面人物的出發點寫了一些著述和論文,卻沒有關注到他對青海所做出的貢獻。而本文試圖通過闡述馬步芳時期他對于青海回漢關系的促進這方面,來從另一個角度看馬步芳和馬步芳時期的青海。
馬步芳執政時期的回漢關系
馬步芳時期回漢民族的交流往來
馬步芳時期青海的回漢關系,在其家族成員共同經營青海期間的相關政策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方面
在馬步芳當政時期,青海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據馬鶴天先生《西北考察記》中反映:1934年,全省初級小學642所,比建省以前1928年的255所也增加了387所。兩份資料都肯定了馬步芳時期教育事業的總體發展,而其中民族教育的發展也是盛世空前。青海回教教育促進會積極開展辦學活動,共創辦了初級中學79所,占全省初級小學總數的12%;高級小學12所,占全省高級小學總數的21%;在校學生5331人,占全省學生的18%;年經費9萬元,占全省初級教育經費的46%。由此看來,當時回漢民族的教育權利都基本得到保障,這對回漢關系和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青海回教促進會的宗旨雖然是促進回族教育,名義上雖只為回族而設,但縱觀其全部過程,所招學生不僅局限于回族和撒拉族子弟,漢、藏、蒙古、土族青少年也不在少數,甚至還占相當比例。所以該會的教育事業,可以說是一種國族教育,并非為回族而設定的,青海回教教育促進會也為青海漢藏蒙等其他民族培養了一些知識分子。由此可以看出,馬步芳的教育政策對回漢兩民族的友好交往起了促進作用。
(2)回漢通婚
馬步芳時期回漢通婚現象并不少見。回漢通婚之所以處于族外通婚的首位,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國人口比重以漢族為主,漢族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為回族尤其是分散居住的回族提供了選擇條件。
第二、語言因素。回族作為一個外來宗教吸收中國儒家文化而形成的新型民族,他不像藏族、維吾爾族那樣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是以漢語、漢字為通用的語言和文字,雖然阿拉伯語在回族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使用的頻率遠不如漢語。所以漢語的使用為漢族成為回族族外通婚的首選對象提供了基本條件。
第三,信仰因素。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而中國的大多數漢族不信仰宗教,所以宗教上的空白使漢族在與回族通婚中較容易接受皈依伊斯蘭教的要求,這為漢族成為回族族外通婚的首選對象提供了前提條件。
正因為在中國存在這樣一種長期友好和睦的回漢關系,而又有回漢通婚,進而更加穩固了民族關系,齊心協力推動著社會發展。
(3)商業往來
回漢間的商業往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座商、攤子商以及集市貿易。
第一,座商。
在《建國前魯沙爾鎮的工商業概況》一文中講到:座商在組織領導上,湟中縣建縣前,歸西寧商會領導,魯沙爾選出兩人為西寧商會成員,也為魯沙爾分會會長,在兩人中一般漢民一名,回民一名,每屆任期三年。由此說明在建國前,也即馬步芳當政時期,座商這一職業在組織領導上,回漢兩個民族是平等的,關系是融洽和睦的。兩個民族間也是有頻繁的商業往來的。
第二,攤子商。
一般攤子商經營的范圍較廣,有小百貨、小五金、民族用品、干鮮瓜果以及飲食服務等。他們還經營屠宰業,經營者多為回民,也有漢民經營。漢民出售的牛羊肉自己不屠宰,專門請回民屠宰,因此回民也很信任,除了塔爾寺用肉外,還供回民。因而從此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的回漢民族在建立了對彼此的信任之后,關系十分融洽,即使是在食用的牛羊肉這樣謹慎的問題上也是充滿了信任和尊重,開展彼此間的商業往來。
第三,集市貿易。
1943年初,馬步芳以省主席的身份巡視了化隆、循化兩縣,他認為甘都地處化隆、循化、同仁縣三縣的交通要道,為繁榮農村經濟、便利民眾貿易,決定在甘都成立集市。以此為契機,青海省政府在西寧縣境內的后子河、多巴、邦巴、平戎驛、大通縣橋頭、互助縣張其寨、貴德縣康楊家、樂都縣城和瞿曇寺設立集市。在當時條件下,集市不僅成了經濟中心,還成了政治、文化的中心。在青海這樣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設立集市,是真正能夠促進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間的文化、經濟交流的。尤其是對于促進回漢這兩大民族間的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馬步芳時期回漢關系評述
總的來說,馬步芳時期的回漢民族關系較之前是比較和諧的,這對于后來青海地區的回漢民族關系、乃至各個民族間友好和睦的相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不可否認地,馬步芳在執政時期曾做了很多傷害人民感情的事情,比如對西路紅軍的圍剿、對普通老百姓的殘酷剝削。這樣的做法,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致使很多回、漢同胞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做法都是近代軍閥的共性,并不是只有馬步芳這樣做,像東北軍閥張作霖、山西軍閥閻錫山都是當地稱王,對老百姓都曾有不同程度的剝削和傷害。
事實上,馬步芳政府除了人們口耳相傳的惡行之外,也曾做了許多有益于當時青海地區穩定和發展的事情,比如說,馬步芳提出的“六大中心工作”,對加強青海的基礎性建設,尤其是修筑公路、植樹造林、例行禁煙、推廣識字運動等措施為當時乃至現在的青海發展都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歷史上的青海地區由于民族眾多,曾發生過多次民族之間的沖突事件,諸如:清末的回漢沖突、民國時期的回藏沖突、漢藏沖突等等。但在馬步芳統治青海時期,由于他推行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當時青海的各個民族之間尤其是回漢民族之間能夠像親兄弟一樣較為和諧的融洽相處。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處理好民族關系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處理好回漢這兩大民族之間的關系就尤為重要。而馬步芳時期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對于回漢關系的正確處理,乃至對于后來青海的穩定和持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為現在蓬勃發展的青海就民族關系問題提供了可借鑒的基礎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馬曉琴,喇秉德.青海回族史料集[M].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8
[3]喇秉德,馬文慧,馬小琴等.青海回族史[M].青海: 民族出版社,2009.2
[4]崔永紅,張得祖,杜常順主編.青海通史[M].青海: 青海出版社,1999.9
[5]陳秉淵.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四十年[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3
[6]楊效平.馬步芳家族的興衰[M].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3
[7] 杜小明.青海教育史[M].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8]全國政協青海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本書編輯組編.青海三馬[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