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潤慈
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進步,新聞傳播也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有了也新的發(fā)展:互聯網新聞傳播形式更豐富,速度更快,受眾更廣。與此同時也出現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的問題。本文圍繞討論互聯網時代下新聞發(fā)展展開,闡述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現狀,并從強化立法、明確各主體職責和鼓勵建立網民自治委員會三方面來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道德失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新聞傳播形式及內容也日漸趨于多樣化、多元化。與傳統(tǒng)傳播媒介相比,互聯網以其傳播的高效及形式的多樣性日漸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媒介。互聯網在新聞傳播方面有其它媒介無法超越的優(yōu)勢,“其特殊的運作方式使它一方面難以被歸入‘發(fā)布者的范疇,另一方面又和傳播者的特征不太相符[1]。”因此,而互聯網新聞傳播隨之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愈發(fā)明顯。透過互聯網道德問題現象,尋求發(fā)揮互聯網優(yōu)勢并規(guī)避其劣勢的解決方案,促進互聯網健康文明發(fā)展。
1.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現狀
1.1傳播形式愈加豐富
互聯網新聞傳播的形式更加多樣。傳統(tǒng)新聞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在傳播方式上,都有不利因素的制約。而互聯網新聞傳播打破以往不利因素的限制,使新聞可以隨時隨地同時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使新聞信息具體化、立體化。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聞網站、自媒體公眾號等的出現,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更為多樣化。
1.2效率不斷提高
互聯網新聞較傳統(tǒng)形式的新聞更講求“時效性”,新聞傳播效率逐漸提高。互聯網傳播具有不受空間限制,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的特點。互聯網新聞發(fā)布后短時間內即可引起軒然大波,且更新極快,新聞熱點也隨之變化。
1.3受眾群體逐漸擴大
互聯網新聞受眾越來越多。互聯網新聞傳播門檻低,給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群體都提供了平等的獲取新聞的渠道。“互聯網新聞帶給人們的真切感受就是使每個人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其中,大眾之間的傳播活動,使互聯網新聞發(fā)展逐漸平民化[2]。”互聯網覆蓋廣使得新聞的傳播深入不同的人群,并且互聯網新聞對于傳播者大多無門檻限制。大眾越來越樂于接受新聞、傳播新聞。
2.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現象
2.1虛假新聞泛濫
虛假新聞泛濫是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的現象之一。由于互聯網平臺大,運營成本低,使得網絡新聞造假成本低。網絡詐騙利用虛假新聞使得獲獎詐騙、病毒網站、假保健品推銷等大量虛假新聞充斥互聯網平臺,人們更加難以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虛假新聞嚴重損害廣大人民群眾知情權,使新聞的公信力逐漸降低。
2.2傳播者唯利是圖
傳播者唯利是圖是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的現象之二。互聯網新聞傳播者無門檻限制,自媒體傳播者為利益驅使現象嚴重。部分網絡新聞傳播者不惜一切代價,忽略事實真相及當事人感受,編造吸引眼球的新聞,來獲得高點擊率、高流量,從而獲利。在利益之下,網絡新聞傳播者仍面臨著考驗。
2.3新聞價值缺失
互聯網新聞價值日漸缺失是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的現象之三。現今互聯網新聞發(fā)展逐漸趨向“平民化”,但是大量數據顯示,互聯網新聞為了吸引更多關注,八卦炒作新聞泛濫,導致互聯網新聞過分側重趣味性,而忽視了重要性、顯著性等新聞價值。
3.互聯網新聞傳播道德失范的治理對策
3.1強化立法加強監(jiān)管與約束
強化立法加強監(jiān)管與約束是當務之急。目前我國已有國家網絡信息化辦公室負責網絡問題。根據法律規(guī)范互聯網新聞傳播行為,加強對互聯網新聞傳播者及傳播平臺的監(jiān)管。根據各地互聯網發(fā)展情況的不同,制定相應的監(jiān)管規(guī)定并貫徹落實。加大對互聯網新聞傳播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加強對其規(guī)范性、合理性的約束。
3.2明確傳播各主體職責
明確傳播各主體職責是重要手段。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監(jiān)管力度,貫徹落實網絡法律,對于互聯網新聞傳播違法行為絕不姑息。嚴厲打擊互聯網傳播弄虛作假行為,提高互聯網公信力。加強宣傳教育,促進區(qū)域網民素質提高。
互聯網新聞傳播者自覺履行作為傳播者的義務,不造假、不傳謠,不被利益驅使,注重新聞價值。“媒體擔任社會環(huán)境的觀察者,就要承擔為社會大眾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的責任[3]。”規(guī)范自身行為,提高個人修養(yǎng),堅守道德底線,堅守傳媒人的精神品質。網民提高對虛假新聞的分辨能力,理性對待互聯網新聞。
3.3鼓勵建立網民自治委員會
鼓勵建立網民自治委員會是重中之重。加強網民對于規(guī)范互聯網新聞傳播的意識,規(guī)范自身網絡行為,遵守網絡法律及基本道德,積極抵制博眼球式的互聯網新聞,積極舉報虛假詐騙互聯網新聞,不做互聯網傳播道德失范的“催化劑”。
4.結語
互聯網時代之下,互聯網中各個行為主體都應規(guī)范自身行為,合理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優(yōu)勢及便利,規(guī)避其缺點,讓其成為可靠的傳播媒介而非道德失范的庇護所。互聯網發(fā)展路還很長,互聯網道德規(guī)范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力丹,王辰瑤.“輿論綁架”與媒體逼視—論公共媒體對私人領域的膺越[J].新聞界,2006(02):24-26+1.)
[2]梁紅梅.互聯網新聞道德失范現象探析.[J].新聞傳播,2013(09):188.
[3]李龍蓮.淺談互聯網新聞傳播中輿論的“道德綁架”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6):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