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楊萍 鐘偉
摘要:水稻生態立體種養以水田為基礎、大力生產出綠色優質水稻,根據水稻生態特征、生物學特性與動物的共生性設計出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立體種養方式。通過對稻田改造,加固加高田埂,提高水位,改善稻田種養生態條件,改水稻密植為適當稀植,擴大水產品和禽類活動空間,并改善水稻通風條件,減少水稻病害發生,建立稻田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通過以禽、水生生物控蟲、控草,實現少施化肥農藥,提高產品品質,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生產流程標準,產品綠色生態,生產效益高效的一種立體種養方式。
關鍵詞:湘西;水稻;立體種養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水稻生態立體種養分簡單模式與高效模式兩種,簡單模式在稻田中利用與一種動物的共生性套養一種動物的種養模式,高效模式為在稻田中利用與多種動物的共生性套養兩種動物以,上的種養模式。
1湘西州水稻種植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湘西州目前稻田面積近6.67萬hm2,基本以單一種植水稻為主:1.由于水稻谷價不高,生產資料和勞力價增高,收入太低,農民沒有積極性,部分稻田開始荒廢不種,稻田面積逐年下降;2.近年來由于農民大量使用高毒農藥,生態全被破壞,益蟲基本消失,生物鏈破壞了害蟲無天敵后大量發展,只有靠農藥大量使用控制才行,進入惡性循環;3.近年來大量使用無機肥,稻田有機質基本消失殆盡,土壤出現不同程度的板結,水稻田耕作層逐年下降,而且這些惡性循環正在逐年增大,環境生態影響大;4.近年全州在水稻田大力推廣超級稻工程和優質稻工程,想從水稻增產和提高稻谷優質化來解決水稻沒有經濟效益的問題,但是超級稻需高水肥高投入高管理才能增產,與我州農民粗放式種植有矛盾,由于谷價不高,花大力氣每667m2增收除開高投人用工量增加以外增收不明顯,近年來發展的優質稻工程,全州水稻米質有較大提升,但沒有形成優質稻品牌及優質稻收購銷售的企業,農民種植優質稻產品附加值沒有得以實現,只是解決了農民個人吃飯米質提高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稻田增收的問題。
2015年開始的稻花魚簡單模式引進及全州部分縣市推廣,推廣面積很小,稻花魚簡單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生態立體養殖,生態意義大于經濟效益,標志著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開始,但是稻花魚不能密養,由于魚的天敵太多,農民沒安裝防鳥網,損失大,產出少,經濟效益不高,2016年開始在湘西州開始了一些新的水稻立體種養模式如稻蛙簡單模式,稻蝦簡單模式等模式進入,新的立體種養模式都在探索解決水稻田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的問題,全州面積很小,而且模式不固定,目前產業農民在小范圍探索進入,并沒大面積推廣,目前全州水稻田里同時養兩個以上的高效模式沒有。農民急需技術過關的固定化模板進行復制,而州內這方面科研機構基本上沒有進行這方面研究,不能為農民提供出科技支.撐,我院從2018年才開展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研究,今年開展了稻蛙鰍.稻蛙魚兩個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的研究,并通過州農業委驗收效果不錯。
大力發展全州水稻生態立體種養模式重要性:一是鞏固基本口糧田及提升種田經濟效益。推廣稻田生態立體種養模式,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種田的經濟效益,達到水稻、水產品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實現高產高效目標,促進產業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推廣稻田立體種養模式,可有效減少農田面源污染,凈化水體,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提高稻田有機質,固化游離的重金屬,增加土壤耕作層,實現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種養爭地的矛盾。近年來,我州稻田提水.養殖與糧食爭地矛盾突出,規范稻田立體種養模式,可穩定提高土地產出率;
四是湘西自治州很多稻田屬于高寒地區,晝夜.溫差大,干物質累積好,容易形成優質水稻,生態立體種養推廣后可在湘西州形成綠色優質稻生產加工產業鏈,目前全州水稻田近6.67萬hm',水源條件好,溫度條件好,微生物浮游生物多,環境好,污染少,適合水稻立體種養(魚、蛙、鰍、蝦、鱉、蟹、鱔等),發展水稻立體種養能提高水稻田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把破壞的環境恢復過來。
大力發展全州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可行性:從古到今稻田中本來就生長許多固有的動物就是共生的;如(蛙、鰍、鱔、魚等),只是近年來人類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大量撲殺,使原本就有的動物(蛙、鰍、鱔、魚等)在稻田快消失,原本就在水田里的動物進行立體種養只是想把破壞的環境恢復過來,讓生態達到原有的平衡。二、還有些動物如(鴨、蝦、蟹、鱉等)也可以與稻田有共生關系,也可以利用稻田為基本載體進行立體種養,其他可以在水稻田里共生的動物利用共生關系也可以在水稻田里進行立體種養,大力提高水稻經濟效益,將大大提高農民回歸稻田,使產業農民因為經濟效益高進人稻田,使荒廢的稻田開始利用,減少拋荒,在湘西州形成水稻生態立體種養新的產業鏈。
發展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經濟性分析:簡單模式在水稻田養一個共生動物如蛙、鰍、魚、鴨、蝦、蟹等一般每667m2經濟效益較單獨種水稻提高3000~5000元左右,價值較高的鱔.鱉等一般每667m2經濟效益較單獨種水稻提高5000~8000元左右高效模式在水稻田里套養利用兩個共生不沖突的動物如(稻蛙鰍模式,稻蛙魚模式等)一般每667m2經濟效益較單獨種水稻提高8000~10000元以上。如果在全州推廣簡單立體種養模式達6666.67hm2增加直接經濟效益3億~5億,推廣高效立體種養模式達6666.67hm2可增加直接經濟效益8億~10億。
發展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生態性分析:1.減少或不使用化肥:利用稻與共生動物之間的共生互利關系,共生動物排泄物還田人肥,稻田有機質大大提高,減少或不使用化肥;2.減少或不使用農藥:共生動物吃害蟲、改良土壤的生態良性循環,破壞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生物鏈恢復了,由于有共生動物在稻田中減少或不使用農藥。3.稻田有機質的增加能固化游離的重金屬,部分解決谷物中重金屬超標的問題。4.有底層的共生動物的活動會使稻田耕作層加深,稻田有機質增加也會從上部增加稻田耕作層,并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從根本上得到改良與恢復。
2湘西州大力推廣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措施
2.1州委州政府提高認識
州委州政府應充分認識水稻立體種養的重要性及意義,能解決單一種植水稻因經濟效益太差帶來水稻種植面積的逐年下降的問題,能穩住全州基本口糧田,實現“一地多用、一舉多得、一季多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有效地節約了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長發育條件,促進了稻谷的生長,實現稻魚、稻蟹、稻蛙.等的多項產業豐收,具有投資少、收益高、見效快:等優點,同時還延伸了新的產業鏈條,實現了減量增收、提質增效,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減少農村面源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2.2州委州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把發展生態產業擺在農業農村工作更加突出位置。“村民富”是“村莊美、村風好”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內容。確立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把發展稻蝦、稻鴨、稻蛙、稻鰍、蓮鰍、蓮魚等立體種養產業作為“村民富”的首選。依托綠色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助推區域經濟社會大發展。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優先成片成帶流轉。一是優先滿足流轉面積。對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特別是開發稻田綜合立體種養模式的經營戶優先滿足土地需求。二是優先滿足用地要求。發展生態農業的經營戶對流轉土地的特殊要求優先滿足。三是優先協調土地糾紛。對發展生態產業的經營戶遇到的土地糾紛,當地政府會及時介人進行有效調解。
2.3加大科技投入并在各縣建立各種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示范片帶動各縣進行推廣
州委州政府加大對全州從事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科研院所.事業單位.專業合作社加大科技投入資金支持,支持各縣相關機構在技術成熟有經濟效益的適合本縣發展的建立有一定面積的示范片帶動全縣農民推廣增收。
2.4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涉農項目整合的實施平臺
涉農項目整合挖掘了項目潛力,凝聚了項目合力,擴大了項目引力。在涉農項目實施過程中,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規模經營戶采取項目傾斜支持。通過農業主管部門整合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小農水、國土平整等涉農項目,修建機耕道和溝渠疏通等田間建設。
針對稻田立體種養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制定“以獎代補”專項資金,提供苗種補貼;支持各縣市創建稻田立體種養示范基地。開展稻田立體種養政策性保險試點,為稻田立體種養量身打造金融產品,實行貸款貼息。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創新關鍵環節技術,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摸索出“蛙稻共作”、“稻鰍共生”、“鱉蝦魚稻共生”等生態高效種養模式。
州委州政府在大力推廣前要求各縣大力引進全國與立體種養相關產品的大型銷售平臺,大力扶持各縣本地組建與立體種養相關產品的銷售公司、合作社、個人,在政策資金在給予這些銷售公司支持,并積極鼓勵這些公司走出去與全國各大市場建立聯系,逐步做大做強,并鼓勵各縣發展本地市場的立體種養相關產品的銷售,培養一部分本地市場。
州委州政府積極組建一些大型深加工企業提高立體種養相關產品的加工銷售產品附加值,并政策資金鼓勵企業建立大型儲藏與立體種養相關產品的冷凍庫,以便及時人庫保存。
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的發展及新的產業鏈形成需要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發展水稻生態立體種養能幫助農村建檔立卡扶貧戶脫貧增收,一對一幫扶,點對點脫貧,更好的服務全州的扶貧工作,州農科院作為全州農業科研的科技排頭兵,應擔負起水稻生態立體種養科研任務,對適合全州水稻生態立體種養各種模式進行研究,為全州進行推廣作前期摸索并形成各種模式關鍵技術的模板,
參考文獻:
[1]李緒美.稻田優質高效立體種養配套技術[J].中國稻米,2005(1):20.
[2]張素霞。稻田高效立體種養集成技術[J].科技信息,2006.
[3]魯艷紅,廖育林,聶軍,等.稻-蛙生態種養技術模式研究與展望[J].湖南農業科學,2017(3):74-76.
[4]楊萍,李亮,李尚書,等.稻田輕簡化高效生態立體種養——稻蛙鰍模式[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182-183.
作者簡介:李亮(1970-),男,湖南常德人,湖南農大農學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稻生態立體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