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嶸
摘要:《新絲綢之路》是中國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首次合作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代表著NHK中國紀錄片的成熟面貌。時隔20多年后兩家再度合作,采取統一命題和不同的攝制方式拍攝了《新絲綢之路》。本文將從《新絲綢之路》NHK版本中《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20年后播出制作的《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這兩部紀錄片入手,分析不同時期NHK對“哈拉浩特(黑水城)”的敘事角度和視聽語言分析差異。
關鍵詞:絲綢之路;紀錄片;敘事分析;視聽語言
一、敘事分析
(一)在主題方面,《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這部影片主要通過一行人包括(攝影隊的拍攝、附近居民的帶隊以及有關學者)對它的尋找和探索來慢慢揭開黑水城的面紗,通過講述它的前世今生,展現已經湮沒滅在沙漠中的黑水城如今的面貌以及它曾經的模樣,表達出對黑水城歷史尋找的惋惜和傷感。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這部紀錄片則通過對歷史上哈拉浩特消失的原因——黑水河的斷流,沙漠化的加劇,以及黑水河流域新孕育的綠洲上所生存的土爾扈特人在如今面臨相同的生存環境的困境不得不離開家園進行搬遷,從而表達對沙漠化所帶來的環境惡劣及其所孕育的文明消失的痛惜。
(二)在敘事結構方面,《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采用線性敘事,以中日攝制組和考古隊尋找黑水城為主要敘事,通過尋找黑水城的對沿途的古跡和進入黑水城中對文物遺跡的分析和探索來展開,在敘述黑水城遺跡中文物的歷史背景中了解黑水城,與此同時在敘事中穿插對尋找黑水城的卡斯洛夫所發現的佛教圖畫背后的歷史故事和背景,以及帶領他們的向導坦東關于黑水城的神話故事進行補充,共同對尋找黑水城的歷史進行整體敘述。《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則采用了多線索推進,主要由黑水河流域綠洲額濟納州的游牧民族土爾扈特人在沙漠化所帶來的生存危機后不得不離開家鄉(以噶米先生一家和依希多爾吉先生為主體)進行搬遷和在600年前同樣因沙漠化而成為廢墟的城市遺跡哈拉浩特的歷史和它的消失為兩條主要敘事線索,此外,還從西夏都城現今的銀川市中所遺留的西夏文字的印記和哈拉浩特出土的黑水城遺留的文物的講述中作為線索講述哈拉浩特,從綠洲計劃小組對黑水河流域古河道的分析和黑水河源頭對冰川進行科學分析探索黑水河流域干涸的原因,從多重線索的敘事進程中探尋哈拉浩特的歷史軌跡并分析歷史上哈拉浩特消失的原因,并展現了土爾扈特人在這片綠洲上的游牧生活及其文明也和600年前因沙漠化而成為城市遺跡的哈拉浩特一樣,隨著沙漠化而逐漸吞噬。
二、內容分析
《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這兩篇紀錄片的內容分析主要從內容結構和人物刻畫兩個方面入手。
(一)在內容構成上,《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的內容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黑水城的探索:這次中日探索隊是相繼第一個尋找黑水城的蘇聯人卡斯洛夫,以及之后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國人斯坦因、美國華納之后50年來都沒人再次尋找黑水城的人。對黑水城哈拉浩特的探索從開始的征程——找到附近居民(蒙古人坦東以及五個居民騎駱駝帶攝制隊前往),在路途上看到一些歷史痕跡:如黑瓦片,坦東在黑水城外圍講述關于黑水城的神話故事——到第二天進入黑水城哈拉浩特中探尋其歷史的蹤跡。
2.黑水城的歷史:通過歷史物件如開頭的卡斯洛夫在黑水城發現的佛教圖畫來展示圖畫背后關于黑水城的故事和背景,此外還通過攝制隊在沙漠中看到的黑瓦片和黑水城的建筑物和城內留下的碎片和附近蒙古人所講述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來對黑水城的歷史進行講述。
3.黑水城湮滅的原因:通過影片再現巴泰爾和成吉思汗大戰的片段來述說這次軍事戰爭帶來的結果——黑水城的淪陷:黑水城在這次大戰中因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截斷了黑水城的水源,其黑水城首領巴泰爾在城內尋找水井無果的情況下下令將財寶丟入干井中殺死自己的妻兒,黑水城在這次大戰中淪陷。因此,黑水城的湮滅原因與水流的截斷有關。
(二)在人物刻畫上,《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中中日攝制隊中的成員都為紀錄片的人物之一,《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以中日攝制隊的隊員對黑水城附近文物以及建筑的發現和分析為主,對蒙古人坦東及其另外五個帶領攝制組的蒙古人之間的交流和坦東所述的神話故事進行展現,這些人物在尋找黑水城及其歷史的探尋中起到重要的線索和推進作用。
三、視聽語言分析
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它不僅是表現主題內涵的重要外在形式,還是宣傳思想理念的絕佳手段。《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作為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在視聽語言上有著獨特之處,由于拍攝時代和主題表現的差異,其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夢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在視覺語言部分多運用遠景場景對片頭的沙漠駱駝的行走以及攝制組和考古隊尋找黑水城的沿線附近的路途進行拍攝,展現通往黑水城路途的艱辛和久遠;對黑水城遺跡建筑物也進行遠景拍攝,展現出它的全貌,能夠更好的呈現黑水城遺址的面貌,表達出一種空遠、蒼涼的歷史感;在對建立西夏皇朝的黨項羌人所畫的佛教圖畫的展現當中,運用了推鏡頭,將整幅畫面的細節慢慢呈現出來,通過解說詞的講述,了解這幅不同尋常的佛教圖畫的歷史背景和其所蘊藏的含義,此外,推鏡頭還運用在沙漠中布滿尖削黑石的地方、黑水城的土塔和建筑以及淹沒在黃沙中的文物當中,讓畫面由遠及近感受到歷史遺跡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它們的神秘感。《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在色彩上的運用也較為恰當,在對黑水城的那段蒙古軍與黑水城將領巴爾泰大戰的再現當中,后半部分運用了紅色,整個畫面處在紅色的背景當中,展現出這場戰爭的激烈場面加上激情亢奮的背景音樂,讓這場戰爭“活”了起來,感覺歷史就在眼前,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這部紀錄片則大量運用遠景和全景的手法,利用航拍展示更廣泛和寬闊的黑水城遺址以及黑水河流域的綠洲額濟納州居民的生存環境,并運用特寫,對雙頭佛像文物進行頭部特寫,展現文物的特質,通過悠揚簡短的笛聲作為背景音樂加上解說詞,更加賦予文物的神態和蘊意。《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運用了平行蒙太奇,分別展現了600年前黑水城哈拉浩特的歷史軌跡以及如今黑水河流域的土爾扈特人在沙漠化嚴重后面臨離開家園的危機這兩條主要的情節線上進行交替分敘,表明沙漠化所帶來的文明消逝的主題。
聽覺語言能夠渲染氣氛形成不同的氛圍和情景從而更好的表達畫面內容和意境,能夠牽動情感、引發想象和思考。《夢幻的黑水城》的配樂以悠長的鳴笛聲開頭,音調源遠流長,節奏舒緩,營造出一種歷史悠長的音樂氛圍,凸顯絲綢之路和黑水城歷史的綿長韻味;后半段音樂回聲悠揚,象征著黑水城的故事世代流傳。這種配樂抓住了歷史上黑水城的輝煌、和諧,能夠讓人們對這段歷史產生想象,營造出一種心理上的對湮滅的黑水城的惋惜和對其歷史的好奇,從而對畫面起到更好的烘托輔助作用。《夢幻的黑水城》的片尾也運用了這種悠揚的音樂,象征著對黑水城歷史探尋的結束,而黑水城也隨著黃沙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只有廢墟的遺跡給予人們無盡的想象,此外《夢幻的黑水城》中神話傳說中的軍事戰爭的配樂雄壯威武,激情洋溢,層次遞進渲染出一種緊張激烈的氣氛,表達出戰爭的殘酷和激烈,烘托戰爭的畫面將我們帶入其中,感受歷史。《哈拉哈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的片頭配樂以悠揚綿長的吶喊聲開頭,音調自然適中,營造出一種宏遠悠長的音樂氣氛,后半段加入了此起彼伏的樂調,為音樂注入了活力的同時表現出歷史的悠長,它用鬼魅、玄妙的音樂旋律將觀眾帶入哈拉浩特的歷史之中。片尾將片頭配樂的音調調低,加上生活在額爾濟河附近即將面臨沙漠化而搬遷的牧民的解說詞,烘托情感,使之與畫面情景想適應,讓我們感受到沙漠化給他們帶來的悲傷和痛苦。
四、結束語
《夢幻的黑水城》和《哈拉哈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這兩部影片,都是對“黑水城(哈拉浩特)”作為大體范圍進行的拍攝。敘事角度和視聽語言的不同和獨到之處,使得這兩部紀錄片對“黑水城(哈拉浩特)”的講述,有著不一樣的視聽效果和主題立意。
參考文獻:
[1]高凱珅.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中日版本的視聽語言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16.
[2]陳桃.NHK《新絲綢之路》的敘事研究[D].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