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雄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高度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繼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其中,藝術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藝術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歌唱由于其藝術表現方式的便捷性,人民群眾參與的廣泛性而日益受到社會的喜愛和推崇,它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社會熱愛歌唱、主動學習和參與歌唱的人數已達數億人。然而,由于傳統的“感覺式”發聲教學法片面追求從實踐到實踐的口傳心授,追求對聲音的模仿,忽視人的生理結構與發聲要素的科學性原理,導致目前社會上整體的歌唱水平普遍不高,歌唱的普及受到嚴重的制約,嚴重滯后于時代的高速發展需求。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突破傳統歌唱發聲教學的局限,如何充分利用高科技創造出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化教學已經迫在眉睫,它對有效推動歌唱藝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歌唱的發聲原理是一個涵蓋生理學、心理學和高級思維活動的系統工程,主要涉及動力系統、聲源系統和共鳴系統三個要素。從聲學原理上講,任何聲音的產生都是有彈性的物體在一定外力作用下的產物,歌聲也不例外。歌唱發聲的動力是氣流,這就要求我們對歌唱的呼吸要有充分的科學性認識;聲源系統主要包括聲帶和喉器,聲音在此形成,對它的操控與訓練必須符合發聲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等生理學原理;共鳴系統主要包括胸腔、口腔、頭腔等,如何充分運用這些器官來美化音色、擴大音量,必須符合共鳴的物理學原理。
俗話說:氣是聲之本,無氣便無聲??茖W的呼吸運用是學好聲樂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好呼吸的技巧,才能學好歌唱。良好的呼吸運用實際上就是通過科學的訓練,做到歌唱中能自如地控制呼吸器官的能力,以實現氣息的保持、通暢與流動。
對于呼吸,目前傳統提法主要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聯合呼吸等。這些提法因定義較為模糊又缺乏具體的操控步奏,很難讓學習者理解掌握;并且筆者亦常在各種網站及雜志上看到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擁護者各自發文抨擊對方的不科學,令學習者常常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從人體的生理角度來看,筆者以為“橫膈膜呼吸法”更能體現歌唱呼吸教學的科學性。
橫隔膜是將人的腹腔和胸腔分隔開的膜狀肌肉,它隨著呼吸運動而上下運動,通過膈肌的一張一弛,幫助肺吸入呼出氣體。歌唱的呼吸是胸、腹、腰、背等肌群協調用力來完成的,如果將呼吸的支點放在橫膈膜上,不僅可使呼吸肌群的用力更易協調統一,而且歌唱所需的不斷變化的氣息深淺大小更易得到控制,同時結合丹田的控制發力來達到呼吸的靈活運用。偉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比運用嬰兒的呼吸來歌唱更科學的方法了!”嬰兒剛出生時,由于胸肌尚未發育完全,他(她)的呼吸全靠橫膈膜的運動來完成,我們觀察嬰兒呼吸時會看到他(她)的腹部持續地起伏,這個就是橫隔膜的作用。運用橫隔膜呼吸,呼吸的程度不僅是最深的,而且是可控制的。因此,從人體的生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呼吸的方法是最科學的。
聲帶和喉器是歌唱的發聲器官,聲音的產生是由聲帶的振動開始的。聲帶的松緊、振動的頻率、振幅的大小、喉器位置的高低、聲門打開的大小以及喉管的狀態等都直接影響著歌唱的發聲質量?!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保@得美好的歌聲,就必須調整好聲帶與喉器的狀態。要調整好這一狀態,必須做到以下兩點認識:
1.正確認識聲帶。
聲帶分為真聲帶和假聲帶,真聲帶是發聲器官的主要結構,由聲帶肌、聲帶韌帶和粘膜三部分組成,左右對稱。真聲帶張開時,出現一個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稱為聲門裂,空氣由此進出。發聲時,兩側聲帶拉緊、聲門裂變窄、甚至幾乎關閉,從氣管和肺呼出的氣流不斷沖擊真聲帶,引起振動而發聲。在喉內肌肉協調作用下,使聲門裂受到有規律性的控制。假聲帶又叫室帶,是長在真聲帶的上方的平滑肌,它與人們常說的假聲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被戲稱為假的聲帶而已。歌唱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意義上的歌聲都是由真聲帶的不同狀態發出的。
2.正確認識喉器。
喉器是歌唱的重要發聲器官,它由會厭軟骨、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及勺狀軟骨以及甲杓肌、環杓肌、環甲肌等組成。這些軟骨主要起固定和協調作用,主要的運作均由肌肉來完成。聲帶位于喉器內,通過呼吸作用和喉器內各肌肉群的協調運作,拉動聲帶變化使之振動發聲。其中甲杓肌起自甲狀軟骨前角的后面,止于杓狀軟骨的外側面和肌突,下部肌束位于聲襞內;它的收縮能使聲帶松弛變厚,對來自肺部的氣息壓力產生較大阻力,從而激起較多泛音,致使嗓音低沉且較響,俗稱重機能。環杓肌包括環杓后肌和環杓側肌。環杓后肌起自環狀軟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側杓狀軟骨的肌突,其作用可使環杓關節在垂直軸上回旋,開大聲門,并使聲帶緊張。環杓側肌起自同側環狀脆骨弓雙側上緣,止于杓狀軟骨肌突前方,緊縮時使聲帶突轉向內而封閉聲門。環甲肌收縮,把聲帶拉長并變薄,俗稱輕機能。在歌唱中,中低聲區重機能起主要作用,而到了高聲區,輕機能就要起主要作用了,倘若處理不好輕重機能的關系,就會導致聲區轉換出現問題。不同的聲區,輕重機能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要想唱好歌,一定要協調好輕重機能的平衡。
所謂共鳴從物理學上看,是指物體因受到振動而發聲,這種聲音又傳導到其它物體上,引起了其它物體共振的現象,從而加強原物體的振動,這種現象在聲學上被譽為“共鳴”。歌唱共鳴形成的過程是:聲帶震動發出的聲音(基音),這個微弱的基音傳導到人體的共鳴腔后(人體體內有許多可以產生共鳴的固有空間),引起了其他腔體的共振,使基音得到擴大與增強,從而使聲音更加豐滿、圓潤、有色彩,這種得到其他腔體共振的聲音即為歌唱的共鳴。
從生理構造上來看,共鳴可分為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及頭腔共鳴三大部分。胸腔共鳴是指聲帶振動激起氣管內空氣柱振動而傳導到肺再波及整個胸腔引起共振產生的共鳴,主要起擴大低音頻率的作用。這里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低聲區的發聲是以胸腔共鳴為主,并不意味著其他共鳴系統都不用。唱低音時,胸腔共鳴是主要共鳴器官,可以起到擴大聲音穿透力,增強音響效果的作用。此時如能得到其他共鳴腔體的協同作用,可以有效防止聲音暗啞沉悶,讓發出的聲音純厚而清亮。
口腔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間銜接區,它的共鳴區域包括口腔、咽腔和喉腔??谇还缠Q是聲波在喉腔、咽腔和口腔中共振產生的共鳴,它的共鳴主要是通過空氣來傳導?;敉ㄟ^氣息的傳送,使聲波沿著喉腔、咽腔向硬腭的上齒背方向推送,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動,聲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這時兼有鼻腔打開、暢通的感覺,這種共鳴使聲音產生明亮靠前的效果。這是一個可變共鳴腔,其中咽腔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決定了音質的優劣,同時口腔共鳴也是決定歌唱咬字吐字是否清楚的關鍵部位。
頭腔共鳴產生的位置是在鼻腔及其上方,包括鼻腔及竇部各空間,有額竇、篩竇等,共鳴腔體屬于固定空間。我們知道:凡是充滿空氣的地方都可以產生共鳴,然而除了鼻腔外,其余頭腔部分并非充滿空氣的腔體,為什么也可以引起聲音的共鳴呢?原來,這是利用了物理學上的骨傳導原理,共鳴不僅可以通過空氣傳導還可以通過固體傳導。歌唱時由于軟腭緊貼住后咽壁,阻斷了口腔與鼻腔的連接,空氣無法傳導到鼻腔及頭部,聲波的振動通過硬腭傳導到鼻腔,從而引起鼻腔共鳴;同時骨傳導作用與音高相結合,聲音響度得以繼續加強,這種共鳴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時要注意打開頜關節,減輕下頜重量,感覺骨室有輕微振動感,眉心處也有微振感,依靠咽壁的力量與硬腭的傳導使聲音進入頭腔,形成共鳴。這種共鳴要細心體會,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歌唱發聲教學中,要巧妙地運用各種共鳴的比例,并按照各聲區的要求進行必要調整,才能唱出美好動聽的音色。音色的“明”和“暗”,是歌唱色彩的基本表現。胸腔共鳴是聲音的根基,口咽腔共鳴決定著音色的變化,頭腔共鳴對音色的明、暗起著調節的作用。因此,在歌唱中一定要細心體會共鳴的運用效果及音色的變化。
通過對歌唱發聲的生理構造、發聲要素及科學原理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良好的歌唱離不開科學性的運用。其中,呼吸是歌唱的基礎,穩定而積極的呼吸是良好歌唱的保證;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樞紐與閥門,它是可調節的,合理而穩固的發聲狀態是獲得優美、動聽的聲音的關鍵;同時,共鳴是歌唱發聲的結果,飽滿而豐富的共鳴是科學發聲的結果。
歌唱是藝術,同時也是科學。我們要把歌唱發聲的教學置于具有可靠科學原理的生理學、物理學和聲學之上,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歌唱學習變得更加具體,更易于學習者的理解和接受,歌唱發聲教學的科學性正是順應了科學時代的發展,符合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進步的需求,適應了歌唱者的生理實際,揭示了歌唱發聲的本質及規律。在歌唱發聲學習中,只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對于我們順利進行歌唱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