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雁玲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城中學 廣東 佛山 528000)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第二章《人體的營養》的第二節,本節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章從學生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先探討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再進一步講述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引導學生注意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讓學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全章的知識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學難點。雖然消化系統各器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學生也比較感興趣,但消化器官大部分在體內,學生對其的名稱有所了解,但對結構和功能則“一知半解”。這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要求較高,因此本節的教學難度較大。結合這些情況,筆者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有關消化和吸收的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等開展了教學實踐并進行反思。
本節內容多而且繁雜,分兩課時授課。學生在課外并沒有多少時間對生物課進行預習等自主學習,所以更有充分利用好課堂的時間,讓課堂學習更有效。故將繁復的教學內容、知識點進行梳理,具體安排是:第1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消化系統的組成,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第2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消化的概念和消化液的作用,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并針對教學安排,精心準備導學案,優化教學內容,更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課內自主學習。
一.閱讀書本P26和P29圖,了解消化系統的組成:
1.消化系統由______和______組成。
2.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寫出消化道的組成:
口腔→[ ]→[ ]→[ ]→[ ]→[ ]→[肛門]
3.口腔中的消化腺是______;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它能分泌膽汁;
胃中有______腺,分泌______;小腸中有______腺,分泌______;此外,小腸中還含有______和______等消化液。
二.閱讀書本P27-28,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1.淀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它具有遇碘變______的特性;
在口腔中,饅頭中的淀粉可以分解成______,這種物質遇碘______。
2.預測三支試管滴加碘液后的現象及原因:
本節內容含食物的消化與食物的吸收兩部分內容,涉及消化的概念、人體消化系統的構成以及小腸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部位等知識點。教材內容的編排在實際教學中因容量大,如果沒有作適當調整,學生會對各個知識點容易產生凌亂的感覺。利用導學案將兩課時的內容進行科學指導,既節省了課時,又有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
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的互動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在黑板上板書這些相關詞語或概念的同時,相當于呈現出教師的思維邏輯。在課堂教學中黑板的板書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如圖),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人體消化系統”這個重要概念的理解。教師在對“消化系統的組成”的講授過程中,在黑板先板書消化道的組成,然后是5種消化腺,分別分泌什么消化液,消化液進入消化道的什么部位,如此逐步將這個思維導圖呈現出來。作為一種特殊教學引導模式,它用關鍵詞將知識點簡要地提煉出來,圖文并茂地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使知識具有層次性、系統性和網絡性。
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的“人體消化系統”,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的進行記憶。因此,在第一課時結束讓學生開展課內記憶鞏固,并在第二課時開始時進行檢測,效果良好。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課堂上的實驗教學具有直觀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點。在本節的教學中除了開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常規分組實驗,還增加“探究食物為什么要被消化才可以被吸收”的創新演示實驗(如圖)。注重實驗教學有利于增加學生對生物現象的感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開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前,先讓學生預測三支試管滴加碘液后的現象及原因,并以表格形式幫助學生完善實驗探究方案:
1號試管2號試管3號試管加入材料適量饅頭碎沫適量饅頭碎沫一小塊饅頭注入溶液2毫升唾液2毫升清水2毫升唾液是否攪拌充分攪拌充分攪拌不攪拌溫度(放置10分鐘)37℃37℃37℃滴加碘液并搖勻2滴2滴2滴是否變藍色原因
在這個探究結束后及時引導學生注意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把飯和湯混在一起吃,不要邊吃飯邊喝飲料酒水等健康的飲食習慣。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過程,提高課堂有效性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才能達到,教師與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注重充分完善的備課,注重啟發探究的上課,注重實驗教學,注重及時有效教學反思,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就一定能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