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潔
長鼓舞源于農樂舞,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過程中創造、積累演化而成的舞蹈形式,是一項綜合性比較強的舞蹈藝術形式。長鼓舞的精華就是節奏明快,可以說節奏是長鼓舞的關鍵組成部分。朝鮮族長鼓舞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形成了朝鮮族長鼓舞自己獨特的傳統性和鮮明特點。長鼓舞以其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深受朝鮮族群眾的喜愛。
一、長鼓舞的基本情況
(一)長鼓舞的起源和形成
歷史上,中國境內的朝鮮族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主要是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朝鮮族人民能歌善舞,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非常注重保護該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長鼓舞的傳承。經查閱歷史資料,農樂舞與朝鮮人民的農耕祭祀禮儀緊密關聯,借此抒發群眾的人文景觀、生命意識、生存本質以及人與自然共和諧、同甘共苦等真實感情,是朝鮮民族的一種民俗舞蹈。長鼓舞從農樂舞中演變而來。長樂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于近現代開始在民間中流傳,并傳播到全世界。據考證,長鼓舞于開始流傳于唐宋期間,該時期民間同時也得到廣泛傳播,逐步傳播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朝鮮族舞蹈文化發展的歷史約有一千年多年,長鼓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藝術形式,長鼓舞在族內有時也被稱為杖鼓舞,備受朝鮮族人民的喜愛。農樂和民俗的本質主要是運用長鼓類似的道具,通過長鼓舞抒發情緒。
(二)長鼓舞的內涵和概念
長鼓舞能夠把演奏、演唱和舞蹈貫為一體,是一種比較綜合的藝術形式。長鼓舞將舞蹈、鼓、樂融為一體,脫胎于朝鮮民族傳統的農樂舞,是外來舞蹈藝術與地域人文傳統相融合的藝術形式。長鼓中間細、兩頭粗,右邊鼓皮薄,左邊鼓皮厚。表演時,舞者單肩斜掛長鼓,右手用竹鍵擊打鼓面,發出高音鼓點;左手用鼓槌擊打或手掌拍鼓面,發出低音鼓點。兩手偶爾會有交叉擊鼓。柔美的手臂動作、靈巧的舞步與輕快的鼓點相協調,形成長鼓舞獨特的表演方式。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嘔心瀝血的探索和實踐,逐步注入了新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日趨完善。正如朝鮮族長鼓舞傳承人說過的那樣:“長鼓舞,就得舞出歡樂、喜慶和幸福,它的根就在我們普通老百姓心里”。由于朝鮮族百姓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長鼓舞,當地政府通過把長鼓舞收錄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加強對長鼓舞的傳承和保護。
二、朝鮮族長鼓舞的一些特點
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朝鮮族主要聚集在吉林省的區域,當地四面環山,城中有松花江穿城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當地朝鮮族的民族性格,比如開朗豁達和深沉溫婉,當地的民族性格特點和人文環境決定了長鼓舞的藝術發展路徑和脈絡。特殊的人文環境,造就了長鼓舞剛與柔并濟的節奏。當觀眾置身于長鼓舞表演的氛圍中,那一幕幕柔美的動作、輕柔的鼓聲,不禁會讓我們如沐春風,如雨水輕輕落進心田;那一系列迅捷的動作、滿滿的激情,有力的鼓點、明快的節奏,也會帶給我們排山倒海般的感覺。閉幕冥聽,我們會強烈地感覺到敲擊力度的強弱轉換、節奏快慢的頻頻交替,帶給我們優美舞姿的畫面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舞者所表現出時而深情、時而激昂的感情,猶如身臨其境。通過長鼓舞系列的藝術表演,我們會通過舞蹈和節奏觸摸到朝鮮民族的堅強、勤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隱約感受到朝鮮族人民那明朗激昂、細膩委婉和含蓄深沉的民族風格。
(一)長鼓舞內含舞蹈元素
朝鮮族長鼓舞風格獨特,動作剛柔相濟,主要動作有屈、扭、穩、彈,通過靈巧的步伐展現舞蹈和諧之美。長鼓舞依據固定鼓點的節奏邊擊打、邊跳舞,注重節奏的統一、動作與動作的配合、用鼓做各種各樣的造型。長鼓舞氣氛活躍,動作流暢灑脫,擊鼓節奏鮮明,舞蹈特色比較獨特。閃轉旋躍和蹲滕立跳是長鼓舞步伐主要特點,將積極向上的陽剛之美展現出來。長鼓舞舞姿始終保持曲體擰身的特點,換位的“擰身”,需保持“曲”的姿勢,配著“屈膝”和“弓腰”等舞蹈動作,帶給觀眾淳樸的美。
(二)長鼓舞能夠抒發感情
一定意義上說,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將長鼓舞作為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長鼓舞通過高度和音色的不一致特性,加之變化多端的音色和鼓點,配以不同的節奏和優美的舞姿,給人一種快感和愉悅。尤其在表演時,長鼓舞的旋律和動作,由慢到快,經多次起伏,在飛快的旋律之中結束,可以激發和調動周圍觀眾的熱情,令人久久回味。獨舞形式的長鼓舞,鼓點節奏是多變的,技巧比較高超,獨舞主要展現舞者精湛的表演水平;群舞形式的長鼓舞,表演過程可分為幾組不同的節奏,節奏通過結合演員的肢體語言,通過高低、動靜、強弱表達作品的思想,這種感覺就如同聲樂中的大合唱分出的高低音聲部一樣,通過擊鼓技巧的表演,展示舞蹈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愫。
(三)長鼓舞具有觀賞性
對朝鮮族人們而言,長鼓兩面有著不一樣的音色,男生表演者長鼓舞瀟灑歡快,女生長鼓舞優雅別致。長鼓敲打方式不同,一種是鼓棒,一種是鼓鞭。長鼓舞舞者一般在舞蹈前端采用鼓鞭,邊擊打邊舞,通過技巧性表演,舞蹈易達高潮。到舞蹈的后面,鼓鞭就會隨著音樂舞蹈,肩挎長鼓,左手鼓槌右手拿鼓鞭,邊跳舞邊擊鼓表演,促使人們的舞姿、鼓完美地結合,形成高度的統一協調,將長鼓舞的內容表現出來。群舞、雙人舞以及獨舞,都是長鼓的舞蹈形式。隨著時間發展以及藝術文化的演變,朝鮮族長鼓舞在舞蹈專家們的精心創作改編中,實現了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巧妙結合,使得長鼓舞的藝術形式更加趨于完善。
(四)長鼓舞具有一定節奏性
對舞蹈而言,節奏是靈魂,節奏是根本,讓人們通過經驗的、感官的以及身體的方式去感受外界,達到人與自然間的和諧,讓節奏和曲調在長鼓舞中充分展現。我們知道三拍系統是朝鮮族民歌常用的節拍形式,這種節奏形式與朝鮮族語言有一定的相關性。三拍節奏有著長短區別,但區分又不明顯,與朝鮮族語言自然美相結合,感覺自然柔和。長鼓舞的基本鼓點就是我們時常聽到的咚噠噠、咚噠噠噠、咚噠噠、咚嗒。舞姿與長鼓所擊打的急重輕緩間完美配合,促使鼓和舞融為一體。邊鼓邊舞的形式,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形成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長鼓舞的長短是在漫長歲月中逐漸形成,它有著豐富的節奏體系,還包含相應的情緒特征和引出的舞蹈韻律和動態。朝鮮族長鼓舞眾多特點中,特殊的節奏賦予朝鮮長鼓舞一定的動律和生命,豐富的節奏是朝鮮長鼓舞的關鍵,長鼓舞的每一個動作無不在節奏長短之中表達。
(五)長鼓舞具有一定美感
長鼓舞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右肩斜挎長鼓,腰上稍作一些固定,讓鼓的重量自然落在右肩上,稍稍含胸彎背,讓我們的背部呈反弧線,逐步調整鼓的重量,讓重量逐步從肩稍移向背部,讓肩的負擔減輕一些,要美美地展現出朝鮮族舞者的基本體態。與此同時,舞者要學會運氣,吸氣的時候讓丹田輕輕發力,氣息逐漸經后背至頭頂,呼氣的時讓前胸落于丹田延伸至腳趾尖端處。做好長鼓舞前期準備工作,處理好舞蹈的時候身體與鼓的關系,通過做蹲、轉、跳等多維度舞蹈動作,保持身體最好不要全部跳起來、放出去,而是要下沉、內收。特別是在轉圈時,保持長鼓對身體的離心力,舞者要重點把握好長鼓離心狀態下的表現,巧妙運用慣性完成舞姿動作,非常巧妙藝術地擊打鼓面、控制長鼓。接下來要在表演處理鼓槌和鼓鍵,讓鼓槌和鼓鍵隨著舞者的上肢起舞,考慮到左手音為穩定音,舞者在做較大的舞姿時,他的左手要稍稍保持長鼓的穩定,這個時候舞者的右手鼓鍵可以相對自由些,可以做出一些豐富或者形式多樣的舞蹈動作,舞者根據舞蹈的主題可以強化一些動作,特別是注意發揮手腕動作的優美韻味,在觀眾面前百分百充分展現長鼓舞的美感。
三、長鼓舞的發展情況
朝鮮族長鼓舞歷史悠久,它的演變和發展既有傳統文化韻味,也有較強時代性,不僅具有歷史、藝術價值,還有一定的現實價值。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為藝術形式的長鼓舞一樣具備這樣的特點。朝鮮族長鼓舞的風格特點有一定的當地地域民族特色,與朝鮮族人的風俗習慣相關。作為一名從事舞蹈職業的教師,要經常赴朝鮮族地區調研采風,結合朝鮮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實際,留意觀察、專題研究朝鮮族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抽象歸納過程,不斷去挖掘藝術、提煉藝術,再把藝術推上舞臺,進行再創作、再吸收,同時借鑒其他藝術精髓,逐步把朝鮮族長鼓舞推向新的藝術發展高度。作為藝術工作者,要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根據長鼓舞表演形式的發展變化規律,結合新時代舞蹈新元素特點,去編創新的、更具感染力的鼓點節奏,使長鼓舞的節奏特點更鮮明,更具有朝鮮族民族特點。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一批批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者的投入和研究,長鼓舞會在鼓技方面花樣翻新,取得新的突破,特別是在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方面,通過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們以更加美好的藝術享受,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的向往。
參考文獻:
[1]郭春敏.朝鮮族舞蹈長鼓的運用——以舞劇《長鼓舞》為例[J].齊魯藝苑,2016 (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