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徐???/p>
中國男籃兵敗本土世界杯,不僅無緣十六強,甚至沒能拿到直通東京奧運會的入場券。鑒于明年奧運落選賽將與歐美強隊混合編組,中國隊出線希望渺茫,1984年以來連續參加奧運會的紀錄可能就此終結。在此背景下,是否需要歸化球員的聲音再次響起。但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這種操作難度不小。
伊朗也有“外援”了
放眼在國際籃壇,歸化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頂尖球隊像2006年的世錦賽冠軍西班牙,也曾先后歸化伊巴卡、米羅蒂奇。而在本次世界杯,歸化球員幾乎成為各支球隊的標配。在中國、伊朗、菲律賓、日本、韓國和約旦隊6支亞洲參賽隊伍中,只有中國隊沒有歸化球員。中國男籃第一階段小組賽的對手,科特迪瓦的內線球員迪恩·湯普森、波蘭隊的后衛斯勞特(圖1)也都是歸化球員。
亞洲球隊引入歸化球員,確實能取得戰斗力的提升。早在2009年亞錦賽,中國男籃兩次面對擁有歸化球員弗德曼的黎巴嫩,都是苦戰才涉險過關。2011年亞錦賽,擁有歸化球員懷特的約旦一路高歌,決賽僅僅輸給中國男籃1分。2013年亞錦賽,歸化更是大行其道,15支球隊中有8支擁有歸化球員,中國男籃最終只獲得第五名。之后,中國男籃相繼出征2017年亞錦賽、2018年亞運會,都在面對擁有歸化球員的球隊時打得比較吃力。
沒有掀起多大風浪
提起歸化球員最為成功的范例,首推2007年歐錦賽。被俄羅斯政府特批進入俄羅斯男籃的美國人霍爾登發揮神勇,率領俄羅斯奪得冠軍,而前一屆比賽他們僅僅是第八名。本屆男籃世界杯雖然絕大部分球隊都有歸化球員,但總體來看他們并沒有掀起多大風浪。
先就亞洲球隊來看,沒有一支進入十六強,而且很多場次都是一邊倒的慘敗。在水平更高的世界杯賽場,籃球更多靠的還是整體和團隊,擁有個別出色的歸化球員似乎用處不是很大。韓國歸化球員羅健兒(圖2)在小組賽場均拿下22.7分和12.0個籃板,但球隊還是以三連敗被淘汰出局,在排位賽中也被沒有歸化球員的中國男籃擊敗。最后時刻擠掉中國男籃直通東京奧運會的伊朗男籃,靠的是哈達迪、巴赫拉米等本土球員,而不是歸化球員。
在其他洲的球隊中,堅決不用歸化球員的塞爾維亞、立陶宛和阿根廷全部殺進十六強,塞爾維亞和阿根廷目前都挺進八強,前者占據國際籃聯(FIBA)官網的世界杯戰力榜首位,后者則是五戰全勝。
大賽最多帶一名
國際籃聯2010年起規定:參加FIBA國際比賽的每一個國家,可以擁有一名年滿16周歲后才獲得該國國籍的球員,但最多只能有一名,且該名球員此前沒有代表原國籍國家隊參加過奧運會、世界杯等世界級賽事。
從技術層面的操作上來說,歸化球員并不是非常困難,但就中國男籃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實難度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按照中國法律規定,公民不允許擁有雙重國籍,被歸化的球員必須放棄原國籍。此前盛傳的林書豪是否將加入中國男籃一事,根本癥結在于林書豪是美國國籍,他要加入中國男籃,前提是放棄美國國籍。這對林書豪來說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另一方面,歸化還要考慮其他多重因素。中國籃球和中國足球還不一樣,前者多次在世界賽場上殺入八強和十六強,在亞洲依然具備一定優勢,而后者即便在亞洲也已經處于落后位置。無論在握有決策權的高層還是反映民間呼聲的球迷看來,中國男足都“可以”比男籃先行一步,理智和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而想要各方面接受中國男籃出現像中國男足那樣的非血統歸化并不現實。
此前,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在采訪中也說過,歸化球員和本土球員最大的區別在于責任承擔,歸化這種行為長期來講會傷害本土球員的發展,“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