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劍輝
摘要:在輸配電改革的背景下,精益化經營管理促使供電所面臨轉型升級的需求。供電所作為電網企業管理單元的最末端,是服務經濟民生、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前沿;電網企業要實現市場化,供電所建設對公司實現發展戰略目標尤為重要。針對一鎮一所類型供電所的建設方向提出思路,全面提升供電所核心業務能力,筑牢供電所安全生產基礎。
關鍵詞:基層供電所;組織架構;運作模式
一、供電所目前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是供電所功能定位不清晰,機構、班組設置和職責分工未能完全遵循安全生產導向,未能滿足專業化管理需要。
2.是供電所業務范圍和業務邊界不明確,定位于萬金油的角色,核心業務不突出,不同地區間外委程度差異較大,供電所各項業務的機器替代和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不高。
3.是人員隊伍方面,人力資源配置結構不平衡,缺少市場競爭意識,員工核心技能水平有待提升,在轉型過程中員工激勵機制不足,適應技術升級的能力差。
二、供電所的發展建設方向
全方位加強基層供電所建設,提升供電所在智能電網建設運營、安全生產、供電可靠性、供電服務、數字化等工作轉型。基于高可靠性的智能電網,積極外委業務,市場化人力資源,走好科技現代化專業化管理之路。
三、建設主要思路
(一)是供電所組織架構思路
1.供電所功能定位
“一鎮一所”是供電所設置的主要方式,供電所設置原則上應保持與鄉鎮一級行政區劃基本對應。供電所以確保安全生產為基礎,堅守和聚焦配網生產、客戶服務、屬地協調三大核心主責主業,全面履行配電運維及急搶修、客戶服務、計量及用電檢查、安全監管等職責,參與配合電網規劃建設屬地協調工作。
2.供電所架構
供電所班組設置可因地制宜選擇以下三種模式:
(1)“配網專業班組+營銷專業班組”模式。(2)“配網中壓班組+低壓營銷班組”模式。(3)“營配綜合班”模式。
(二)是供電所運作模式思路
1.明確供電所業務清單
供電所在相關業務領域內僅限于承接清單中所列出的工作內容,并按照自主實施、外委實施、集約實施、機器替代等實施方向具體開展工作。
2.加強業務外委管理
加大對供電所業務外委的支持力度,結合人力資源配置等實際情況,逐步推進非核心業務的外委工作。10kV線路設備清障、消缺,低壓運維、移表移線、催收電費、客戶信息維護、宣傳、后勤支持,營業廳服務等工作內容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實施外委。
3.優化供電所生產業務運作模式
小型供電所生產業務簡化可以有以下方向:加強對配網中壓一次設備集中運維的指導,組織修編配網統一運維實施細則,趨向于中、低壓集中運維模式的,同時供電所應具備急搶修能力。優化搶修作業流程及文件,實現模塊間信息的互聯互通,推進配網故障搶修工單一站式填報。推進配網二次業務縣區局集約管理。組織各單位將配電設備預試定檢和配網自動化設備(二次部分)的專業化巡視、驗收調試、運維檢修和故障處理等業務集約至縣區局。縣區局集中統一開展轄區內配網一次設備試驗和二次設備各類業務工作。
4.優化供電所營銷業務
(1)推進營銷業務集約化管理。將市場化交易電費核算、電費差錯分析、客戶計量裝置抽檢輪換、計量物資需求預測與申報申領等業務集約至縣區局或地市局開展。對于規模較小的供電所,可將中壓客戶業擴工程中間檢查及竣工查驗、中壓客戶用電檢查等業務集約至縣區局或地市局開展。
(2)完善營銷業務考核機制。一是推進科學優化供電所客戶訴求指標考核,優化投訴管控及投訴考核,加快解決客戶集中反映熱點問題。二是完善電費回收考核辦法,逐步開展低壓遠程停復電及“互聯網+”費控業務應用,對不同類型用戶實行差異化電費催收策略,合理調整電費結算周期;
(3)外委逐步推展,當供電所不具備足夠人力資源后,逐步推進業營、催費、客戶聯系方式維護、宣傳等工作外委。
5.加大供電所業務機器替代力度
(1)持續提升生產智能化應用水平。一是修編配網無人機巡視作業標準,健全配網機巡作業管理體系,建立高效完善的配網線路“機巡+人巡”運維策略,在配網線路規劃設計、項目實施現場安全巡查、工程竣工驗收、網格化日常巡視、特殊區段特巡及應急勘災、線路本體健康程度監察性巡視及評估等六大方面推進無人機在配網線路全生命周期管理環節上的應用,提升無人機標準化巡視水平。二是完善智能配電房技術配置標準,實現對配電房可觀、可控、可測的全方位智能管控,有序推進配電房智能化改造工作。三是推進配電開關“遙控、合環轉電、故障自愈”的最大化、常態化應用,根據區域實際差異化實施主站就地協同型自愈、智能分布式自愈、就地重合型自愈等方式,逐步實現中壓配網故障快速自愈。
(2)持續提升營銷領域智能化應用水平。選取打造部分集智能客戶服務互動、智慧用電展示體驗功能于一體全業務自助辦理的智能營業廳,重點建設推廣全面支持用電業務線上辦理的互聯網統一服務平臺;打造智能95598,智能識別預知客戶需求,處理重復問題;推廣網級營銷業務移動終端計量運維模塊應用,試點應用新一代智能計量終端設備,完善計量運維體系。
(3)持續提升安全監管智能化應用水平。推廣作業現場智慧安全監督管理系統及遠程視頻語音技術,實現現場作業遠程許可、交代、現場到位監督等安全管控;推廣應用先進、智能、適用的安全工器具,以及安全工器具智能管理系統,優化安全工器具管理要求、配置標準和招標技術條件。
6.加強供電所數字化建設
加強各類生產和營銷系統的基礎管理和橫向貫通,優化供電所層面的系統功能設置,建立專業間信息共享和協同更新機制。建立統一數據錄入規則,加強系統基礎數據的填報及維護。完善配搶指揮系統的動態跟蹤和統計分析等功能,便捷獲取各類信息。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層供電所無論結構如何變化,都是承接屬地化工作的主體,其結構的選擇使用必須配合上級組織架構對職能的梳理,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每個主體在實踐中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