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摘 要:油氣田企業增值稅留抵額大,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分析增值稅留抵原因,通過措施消化留抵降低企業負擔,加快難動用儲量效益開發,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增值稅留抵;項目投入產出效果
1994年稅制改革后,增值稅成為我國現行稅制中的主稅種,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增值稅對促進專業協作,避免重復征稅和增加財政收入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油氣田企業,由于國內油氣資產儲量品位下降,尋找可動用儲量需要的勘探投入大且形成規模可開發陣地的周期長,投入產出風險日益加大,造成企業增值稅留抵金額居高不下,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巨大的資金壓力。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提升國內勘探開發力度的重要批示精神,實現油田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分析增值稅留抵成因并研究制定應對措施,持續減輕企業負擔尤為重要,本文以中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為例,就留抵原因和應對措施進行分析。
1 增值稅留抵基本情況
分公司2008年末留抵5.09億元,但由于“十二五”期間持續規模增儲上產,2012-2013年投資峰值期,進項稅大幅增加,兩年增加15.96億元,2013年末留抵達21.15億元。“十三五”后期由于效益差,收緊投資規模,留抵呈逐年下降趨勢,截止2017年末增值稅留抵11.88億元。
2 增值稅留抵原因分析
2.1 投資規模大,進項稅快速增長
從2001年到2017年,華北油氣分公司油氣勘探開發累計投資607.11億元,其中勘探投資129.78億元,占比21.38%;開發投資453.94億元,占比74.77%。建設天然氣產能83.40億方,投資403.66億元,占比66.49%;原油產能102.92萬t,投資203.48億元,占比33.51%。從進項稅構成分析,與投資相關的進項稅占比超過96%,是進項稅快速增長的核心原因,百萬元投資產生的進項稅達到14萬元,相應的產出需要在后期予以體現。
2.2 油氣進銷項結構性不平衡,量價齊跌減少銷項稅
投入開發以來,累計銷售天然氣275.73億方、原油186.38萬t、凝析油14.42萬t,實現油氣主營業務收入432.4億元,物資經銷業務收入79.67億元。累計實現銷項稅72.99億元,進項稅87.53億元,倒掛11.93億元,其中天然氣產品實現增值,但原油產品倒掛13.45億元。一是原油均價從2011年峰值105美元/桶降低到2016年的34美元/桶,降幅68%,減收18.8億元,影響銷項稅減少3.2億元;氣價2015年峰值1599.28元/千方,經過兩次降價后,2016年均價1311.16元/千方,降幅18.02%,減收9.78億元,影響銷項稅減少1.27億元。二是受海氣上岸沖擊,2015-2016陸上天然氣銷量線下運行,2015-2016年天然氣分別欠銷10.24億方和8.3億方,減收15.97億元和10.88億元,減少銷項稅2.08億元和1.41億元。
2.3 新區勘探前期投入大,需要后期逐步消化
華北油氣分公司不斷擴展外圍新區勘探,累計投入126.34億元,其中二維地震1.71萬公里,三維地震1.17萬平方公里,勘探井1042口。前期高額勘探投入無法在當期形成有效收入,進入規模有效開發階段的周期長。
2.4 天然氣進銷項稅率差增加了增值稅留抵額
天然氣銷售收入在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達82.5%,按15%進項取得率測算,其進銷項稅率差異2個百分點,影響減少銷項稅7.14億元。
3 消化留抵的應對措施
3.1 提高投資項目投入產出效果,盤活存量做優增量
3.1.1 貫徹現金流配產原則,抓好原油效益生產
從華北油氣分公司分產品留抵的情況看,留抵倒掛主要是原油產品投入產出效果差。依據2016年油田保有產能,綜合考慮油藏遞減規律、油藏工程優化、地面集輸配套及生產時率等因素,貫徹現金流配產原則,基于50美元油價,優選現金流為正的7個單元復產5.11萬t/a。后續要深化地質研究,開展補充能量彈性開采攻關試驗,抓好成本控制,在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力爭生產10萬t以上。
3.1.2 打好杭錦旗快上產戰役,釋放天然氣資源潛力
一是加快杭錦旗地面站場及外輸管線建設進度,積極開拓內蒙周邊市場,確保5.74億方存量產能釋放;二是根據已有儲量,加快滾動評價和資源準備,落實規模優質可建產儲量,為后續資源接替打基礎;三是堅持“分層次、有重點”的外擴評價原則和“成熟一塊,動用一塊”的開發動用原則,確保建產效果,降低開發風險。通過以上措施,力爭杭錦旗“十三五”末天然氣產量達到15-20億方。
3.1.3 打好大牛地硬穩產戰役,提升老區天然氣效益貢獻
一是抓好單井分類評價基礎上,做好低效井治理、關停井治理、措施作業、并管井地面優化等措施,盤活309口低效氣井,力爭綜合遞減率減緩3-5個百分點,控制在10%之內,年增產天然氣1-1.5億方。二是啟動二次增壓工程,緩解氣田壓力快速降低的巨大壓力,力爭提高采收率1%。三是對探明未動用儲量精細刻畫,“十三五”期間增加儲量動用1150億方,建產13億方。通過以上措施,確保大牛地氣田“十三五”末穩產30億方左右。
3.1.4 優化勘探開發投資控制,持續降低投入
①充分利用已有勘探開發成果資料,整體優化勘探部署方案,重點針對有規模效益的儲量目標區優化勘探井位部署,加快儲產量轉化。大幅壓縮勘探投資,“十三五”勘探投資較“十二五”降低69億元,控制在17億元;②從嚴控制開發投資,提升投入產出效果。一是按照“抓住關鍵、突出效益、總量控制、有保有壓”的投資管理方針,以儲量為基礎,以效益為導向,強化項目排隊優選機制,堅守稅后內部收益率10%項目效益紅線,審慎決策;二是通過優化方案設計,加強技術攻關,強化生產運行,運用市場化手段等措施,降低工程成本。實現單井投資1900萬元之內,十億方產能建設投資控制在30億元左右。
3.1.5 深入挖潛增效,持續開展操作成本管控
持續推行以全員目標成本為抓手的降本減費活動,著力控制操作成本。從生產過程入手,強化材料、電力、運輸、污水處理等環節成本消耗管理,提升技術管理指標,力爭天然氣操作成本保持穩定,控制在100-110元/千方左右。
3.2 以勘探開發全產業鏈為依托,優化納稅主體架構設置
3.2.1 優化納稅主體架構設置,實現統一匯算
油氣田企業勘探開發多為跨省區作業,新區勘探是否能投入有效開發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區塊間投入產出效果千差萬別,要站在全油田層面優化納稅主體架構設置。一是實現分公司層面實行所有產品統一匯算,避免不同生產所屬行政區域出現應納和留抵同時存在的情況。二是針對中石化上中下游一體化整體產業鏈條的實際情況,探索在中石化層面實行增值稅統一匯算;或者是上游板塊層面成立勘探開發一體化公司,各分公司為非獨立核算內設機構,進行增值稅統一匯算,便于企業之間區塊的內部流轉、服務和跨省區經營,實現上游板塊增值稅一體化管理。
3.2.2 爭取國家稅收政策,降低企業負擔
增值稅留抵稅款實質上就是政府無償占有企業資金,從目前國內增值稅留抵情況看,總規模已經超過萬億元,反映出我國增值稅轉型還不完善。目前包括電力行業、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等在內的一些企業已經獲批退稅,另外對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舊動能轉換重點行業(項目)實施了臨時性的留抵退稅政策。油氣田行業具有重資產、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的共同特征,建議國家將油氣田納入增值稅留抵退稅范圍,支持企業降低資金占用,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加大勘探開發力度上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參考文獻:
[1]蘇毓敏,屈周翔.增值稅集團納稅制度的國際借鑒及啟示[J].財會通訊,2018(05).
[2]孫博.從稅收優惠到權益普惠——我國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的退稅問題研究[J].法律與倫理,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