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 要:科技的發展,精密電氣設備不斷增多,對電力質量提出更高需求,對此,為滿足電氣設備的需求,可對變電站的倒閘操作進行合理優化。在變電站實際運維中,受到多種因素限制,倒閘操作常出現各種問題,影響了變電站的可靠性,甚至危及工作人員的安全。對此,文章對220kV變電站的倒閘操作重要性展開分析,簡述了操作中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220kV變電站;倒閘操作;問題;措施
1 220kV變電站倒閘操作的重要性
在220kV變電站運行中,倒閘操作作為各電力系統轉換狀態的基礎操作,倒閘操作的規范性直接關系著變電站的正常運行,影響著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并且,倒閘操作的規范性還關系著值班人員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現倒閘誤操作,不僅會導致變電站的運行故障,甚至威脅值班人員的人身安全。對此,重視倒閘操作,提高操作的規范性,具有重要作用。
2 220kV變電站倒閘操作中的常見問題
2.1 投退操作電源時間帶來的操作問題
在220kV變電站進行倒閘操作時,斷路器斷開后到隔離開關關閉前,都需要展開斷路器操作電源投退工作,選擇在哪個時間段進行斷路器操作,恢復電源最為合理,一直困擾著使用人。在該環節中,因部分操作者并未掌握最佳投退電源的操作時間,導致投退操作流程與設備異常現象處理的需求不符,甚至為設備運行帶來風險。
2.2 退出重合閘的操作問題
依照220kV變電站具體要求,實際情況實際分析,才能保障變電站的安全、可靠運行。某些變電站將母線上的出線逐個斷開,之后將電壓互感器拉開。某些變電站在母線操作中,將重合閘、把手、出口壓板等同時退出操作。而在重合閘實際退出操作中,操作手法多樣化,對此,依照實際情況與便利性選擇最恰當的退出操作方式,能夠有效保障變電站倒閘的作用發揮。不過,在實際重合閘的退出操作中,常出現選擇退出操作方式不恰當問題,增大了操作誤差。
2.3 雙母線倒母問題
在220kV變電站中,雙母線作為主要接線方式,主要包含冷倒母、熱倒母兩種方式,前者操作簡單,電網風險偏低,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極易涉及電網運行的調整,導致用戶供電中斷;后者操作復雜,電網風險較高,但是,能夠避免供電中斷。因此,在某設備進行檢修時,若需要進行倒母操作,應對母線倒閘操作的合理性、可靠性詳細分析,保障電網安全的同時,確保用戶供電可靠。不過,在兩種倒母方式兼容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變電站的倒閘操作。
3 220kV變電站倒閘操作的改進方案
3.1 加強技術防護與倒閘防誤操作的管理
在220kV變電站進行倒閘操作前,應對電力設備全面檢查,只有電力設備狀態穩定,才能有效預防設備故障,避免倒閘操作中產生異常。在實際倒閘操作中,應全面依照規范進行操作,避免隨意正更改操作順序,導致倒閘誤操作。在實際工作中,若需要手動倒閘,工作人員應配備相應防護裝備,若戶外操作時遇到雨雪天氣,應在絕緣桿上裝設防護罩,保障操作人員的操作安全。若遭遇雷雨天氣,應杜絕倒閘操作。最后,在實際操作中,應對施工現場進行監督,提高操作人員對自身工作的重視度,保障倒閘操作的規范性,推動倒閘操作的順利完成,推動220kV變電站可靠運行。
3.2 加強電力人員專業水平培訓
隨著220kV變電站不斷發展,變電站的復雜性日益增長,倒閘操作的困難度明顯升高。對此,加強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的專業素養,對倒閘操作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電力企業運行中,員工素養作為企業軟實力,直接關系著企業競爭力。對此,電力企業應重視員工培訓工作,提高全體員工安全意識與責任意識,增強倒閘操作人員的專業性水平,加強監督人員的責任心,有效保障倒閘操作的規范性,保障變電站所提供的電能滿足電力設備的需求。
3.3 做好異常情況處理工作
首先,在斷路器操作中,在控制電源投退時間時,應給予重視,在變電站正常運行中,為避免倒閘操作出現故障,應保障斷路器動作的可靠性,隔離開關操作完畢,斷路器應及時推出操作電源,對此,斷路器操作順序,有效控制電源投退時間,提高倒閘操作的規范性。其次,對于220kV變電站的雙母線倒閘操作,面對不同的倒母方式,應對變電站的線路重要性、運行方式科學調整。多數情況下,選擇熱倒母;對于旁路間隔、雙回供電、一般熱備用設備間隔等單一線路,可選擇冷倒母,降低電網運行風險。最后,對于推出重合閘的操作方式,配備專業人員,依照實際情況選擇科學方式,保障倒閘操作的規范與科學。
總而言之,在220kV變電站的倒閘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投退操作電源時間,退出重合閘的操作問題,雙母線倒母問題。影響了倒閘操作的作用發揮,影響了變電站的供電可靠性。對此,加強技術防護與倒閘防誤操作的管理,加強電力人員專業水平培訓,做好異常情況處理工作。全面保障倒閘操作的規范性與可靠性,保障電力質量滿足電氣設備需求,提高變電站的安全運行,推動電力企業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燕.220kV變電站倒閘操作常見問題與改進措施分析[J].科技風,2018(1):16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