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本文從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的表現及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入手,主要探討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傳統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要求,需要王動應對學生主體意識帶來的新挑戰,進一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主體意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管理
一、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的表現
(一)思想更加獨立。步入十七八歲的年齡的青少年,思想不再受制于老師和家長,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判斷標準,雖然不太成熟和穩定,但自認為是最好的、最科學的。對于來自于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他們不會不加選擇的接受,而是要經過一次過濾,將自己認為對的保留下來,認為不對的、不符合自己的則排除在外。對待老師和家長的態度、對待自己和同學的態度、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對自己人生的規劃,都在這個階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變化的總體趨勢就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出現,以及獨立思想的展現。這是青少年成長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階段,也是學生主體意識。
(二)民主意識更強。高中階段的學生,無論在家庭生活還是班級管理中,都更加強調平等性。對于沒有理由的管束,他們已不可能無條件的接受。在家庭生活中,對于家長對他們的要求,他們去執行的前提是家長首先做到,如果家長做不到,有些學生表現出一種消極的反抗,有的甚至演變成與家長的對抗。在班級管理中,無論班干部的選舉,還是班級制度的形成,他們的關注度更高,參與熱情更高。這是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的基礎和突出表現。
(三)更加追求個性。對于千篇一律的價值和生活方式,青少年階段的高中生從內心是不愿意接受的。他們更加追求獨立和個性,能夠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是一種展示自己和自我實現的方式,主體意識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加強。從社會環境來看,無論是現實環境還是虛擬的網絡環境,追求個性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無論從衣著打扮、生活方式,還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追求多元化、差異化成為主流。學生張揚個性的需要推動了主體意識的增強,讓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都更強。
二、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帶來的挑戰
(一)對師生關系帶來的挑戰。在傳統的學校管理中,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的是一種權威型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老師依靠自身人格和知識的權威來教育管理學生,學生更多的是處于接受和服從管理的地位。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學理念的發展,這種權威型的師生關系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顯得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他們更加強調師生關系的平等性,追求平等型的新型師生關系。在平等型的師生關系中,老師和學生首先從發言權上具有平等性,雙方是相互交流的溝通模式,老師也不再是唯一的權威。這樣一種師生關系,給老師帶來更多的壓力,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來應對來自學生的挑戰,需要接受來自學生的正確的理念,同樣需要改變自身一些認識和理念。
(二)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帶來的挑戰。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對課堂教學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老師講、學生聽是主導模式,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增加了學生與老師的互動環節,但這種互動仍然是不充分的,是教師主導下的互動。想要依靠那種灌輸式的方式來教育現在的學生,其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思想政治課,必須以一種新的模式來呈現,必須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正確的價值才會被學生自愿的接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否則,一種錯誤的方式,會讓學生排斥正確的內容,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做好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基礎性工作。
(三)對學校和班級管理帶來的挑戰。管理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紀律觀念、集體觀念、是否觀念的形成,都依賴于學校和班級的嚴格管理。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對管理帶來的挑戰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管理中矛盾越來越多,主體意識和個性,追求的是多元性;管理體現的是秩序,追求的是統一性。管理要求學生統一穿校服,按照統一的時間來學習和作息,甚至對學生的行為舉止都有嚴格的要求。一些學生如果沒有將自己的主體意識放在管理的范圍之內,一些行為如果超出了管理者的紅線,必然導致矛盾的出現。其次是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平穩、秩序、統一、高效等管理目標的實現,需要被管理者的接受和服從。但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夠按照學校和班級的要求去做,尤其是當一些要求不合理時,消極的和直接的抵制都會發生,甚至讓一些制度空轉。這都要求,學校和班級管理都要去適應學生主體意識增強這一現實,在方式上做出改變。
三、適應學生主體意識增強新情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要尊重學生。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基本需求,高中階段的學生,自尊心很強,被尊重的需求更強。如果老師不尊重學生,學生從心底將是抵觸老師。尊重表現在語言上,不能有對學生蔑視甚至侮辱性的話語,尤其是不能當著眾人的面,給學生難堪,讓其下不來臺,這種傷害可能會讓學生更加逆反甚至自暴自棄。尊重表現在管理上,就是要體現平等性。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唯有平等,才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完全消除,才會發生人格之間的相互感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必須將尊重學生放在首位。
(二)要改變教學和管理理念。如果不去適應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的現實,堅持權威式的、灌輸式的教學和管理模式,學生必然是“貌恭而心不服”,正確的道德理念不可能真正被學生所接受。因此,改變教學和管理理念,在教學中更加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管理中充分保障學生的民主權利,才能讓教學和管理都更加和諧和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要加強正面引導和激勵。正面引導和激勵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一句話、一堂課、一個老師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學生有困難、有困惑時,甚至當他表現出不守紀律、不想學習時,他需要的是激勵而不是批評。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去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具體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7.
[2]沈壯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