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芯
摘要:業財融合是當前企業財務管理改革的重點方向,通過將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深度結合起來,有利于實現企業戰略發展目標,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企業業財融合發展趨勢及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其次探討業財融合管理的實現路徑。最后提出幾點關于企業業財融合管理制度體系的完善對策,以期加快企業業財融合改革步伐。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業財融合;戰略管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對其核心競爭力有直接影響。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側重于會計核算工作,與業務結合度較低,對企業戰略發展提供的支持作用有限,而且容易出現成本控制管理漏洞。針對這種情況,企業應積極推動業財融合管理模式改革,并通過管理技術手段的創新,提高財務管理能力。
一、企業業財融合發展趨勢及對企業發展的價值意義
從目前企業財務管理的改革發展趨勢來看,許多大型企業出于提升財務管理效率的內在需求,將傳統事后核算模式改變為經營過程中的實時核算,并向業務方向考慮,構建業財融合管理模式。具體而言,業財融合管理模式是在企業戰略管理層次,通過實現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的深度融合,在業務、財務信息互通的前提下,開展動態的財務核算、控制及管理工作,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業財融合管理模式也意味著財務會計人員職能的轉變,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財務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財稅專業管理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業務經營能力,對企業各項業務足夠了解,從而真正實現業財融合管理。
加快企業業財融合管理轉型發展對于企業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解決傳統財務管理模式下財務、業務相互分離的問題,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投入。防止因財務計劃不合理、資金調配不及時,影響正常業務開展,同時也可以避免業務數據反饋不及時,影響財務管理效率。(2)豐富財務會計功能和職能,通過構建更加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打通各個層次、環節,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具體可采用業財融合分析、考核、評價等工具,實時反映企業戰略執行情況,并對其進行調整。(3)提高內部溝通及協作效率,基于高效的信息傳遞機制,對業財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作出及時響應,同時確保企業財務和業務的穩定運行[1]。
二、企業業財融合管理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搭建業務數據庫
從業財管理模式的本質特點來看,企業首先要構建高效的信息處理機制,滿足業財融合管理的基本需求。針對目前企業財務,業務數據呈爆發式增長的特點,需要引入大數據技術,構建完整的業務鏈條數據庫,從客戶來源數據到承運配送數據,將整個供應鏈信息囊括在數據庫中,為實際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地層數據支持。在此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采用先進的云數據庫技術,利用其快速創建、讀寫分離、SQL審計、Binlog備份、訪問控制等功能,在滿足實際使用需求的同時,降低建設成本,并為數據庫運行安全提供保障。比如目前較為成熟的阿里云關系型數據庫、主流云NOSQL數據庫、亞馬遜DynamoDB數據庫等,都可以滿足企業業財融合管理的數據庫運行需求[2]。
(二)組建專業團隊
在構建基礎數據支撐平臺的基礎上,企業還需要組建一支更加專業化的財務管理團隊,滿足業財融合模式下的財務管理需求。在業財融合模式下,財務會計人員需要充分參與到業務運行過程中,并獨立于業務之外?;趯I務運行的足夠了解,站在財務專業視角,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到企業各項業務運營的價值提升空間。同時,業財融合模式下的財務會計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善于與業務部門建立良好伙伴關系,從而確保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并對業務運行做出深入挖掘和分析。因此,在企業構建業財融合管理模式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專業團隊建設以及財務會計人員培養工作,通過優化招聘機制、制定長效培訓計劃,提升復合型人才在團隊中的占比,為業財融合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組織保障[3]。
(三)協調戰略管理
企業業財融合管理改革最終要讓財務管理上升到戰略管理層次,通過對內部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支持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并在企業戰略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動態反映相關指標的完成情況,為戰略調整提供依據。為滿足協調戰略管理方面的需求,企業需要對財務管理功能作出進一步完善,包括經濟預測功能、經濟決策功能、經濟運行調控功能等,突破傳統核算會計的工作局限性。如果將業財融合模式下的財務管理工作看作企業智能導航儀,那么在其運行過程中,不僅要告訴企業如何到達目的地,還要指出最合理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
三、企業業財融合管理制度體系的完善對策
(一)完善經理人管理制度
為了真正發揮業財融合管理對于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業財融合管理改革過程中,企業應對現有財務管理制度作出完善,協調業財融合管理職能與分工,確保權責劃分的合理性。其中,如何協調業財管理與經理人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經理人作為傳統企業治理框架下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不僅需要保持自身工作獨立性,還要協調好各方面人際關系,從而確保企業戰略決策的順利落實,提高內部運營管理效率。在業財融合管理模式下,應對經理人管理制度加以完善,確保其具有信息權、決策否決權,并充分利用業財融合模式下的財務信息數據,對業務運行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經理人還要充分了解決策背景,判斷決策內容是否與企業戰略發展方向存在偏差,確保決策動機的正確性。企業經理人只有充分履行自身的職能與責任,對業財融合管理信息數據進行合理利用,才能確保戰略決策及執行過程的規范性,及時糾正運行偏差,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失。
(二)完善財務評價體系
財務評價工具是業財融合模式下監督財務和業務運行的重要手段,只有實現標準化評價,并確保各項評價指標及權重設計的合理性,才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和業務運行情況,制定相應的糾偏措施。因此,在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需要對現有財務評價體系作出進一步完善。具體可以通過構建“BSC+KPI+戰略地圖”的財務評價體系,確保其全面性及有效性。其中,BSC即平衡記分卡評價方法,可以按照財務、內部運營、客戶、學習成長四個維度,構建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實現財務評價與業務評價的有機結合,全面反映企業戰略計劃執行效果。KPI即關鍵績效指標法,遵循企業價值創造的“二八定律”,即20%骨干成員創造80%的企業價值。通過將關鍵業績指標提煉出來,確保詳細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及適用性。在此基礎上,通過采用戰略地圖法,用直觀的圖、表等形式,在搭建的業財融合信息管理平臺下,直觀描述評價結果及企業戰略執行狀況,為管理者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完善溝通參與機制
在業財融合模式下,為了提升財務管理效率,企業還要積極構建良好的內部溝通與參與機制。業財融合管理同樣遵循全過程財務管理理念,強調財務管理在企業各項業務運行過程中的有效融入。通過發揮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的相互配合、相互約束機制,讓企業內部運行過程更加規范化、合理化,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內部運營效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開展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業務部門人員的全面參與,通過及時反饋業務數據,配合財務人員完成報表統計及審核等方面的工作,提前發現潛在財務風險。因此,企業應根據業財融合管理的實際需求,構建更加完善的內部溝通參與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突破傳統財務管理的時空局限性、部門局限性,將財務計劃放到業務運行中進行推敲和檢驗,讓業務數據轉化為財務信號,及時掌握企業成本產出水平。為了激發各方面人員的主動參與動力,企業也需要規定各部門、各崗位人員的溝通參與責任,并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讓主動溝通成為企業內部的良好風氣。
(四)完善資源保障措施
從業財融合管理的核心職責來看,為了充分發揮輔助企業戰略管理的功能,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深入了解企業戰略發展需求,參與到企業戰略決策、實施和調整的一系列過程中,并推動結果的變化。特別應通過業財融合管理的有效開展,確保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在資源量化分配過程中,結合風險管理方面的要求,深入業務過程協助建立標準。同時應改變傳統流程驅動方式,通過采用數據驅動模式,及時發現指標異常,對內部資源配置作出優化。建立更加完善的資源保障措施,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業務運行的基本需求。為了確保各項資源投入的有效性,企業還要積極推動成本核算方法創新,在對業務運行過程進行記錄和動態跟蹤管理的基礎上,通過運用作業成本法、全面預算管理方法等,確保投入產出比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業財融合管理模式的構建可以為當前企業發展提供多方面支持,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功能,發揮其戰略決策輔助以及內部運行優化的作用。在業財融合管理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通過完善相關制度體系,采用合適的評價管理方法,并積極推動技術手段的創新,可以最大化的發揮業財融合管理優勢。
參考文獻:
[1]王輝瑩,付家龍.業財融合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具體影響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 (01):192
[2]李釧.思考企業財務管理中業財融合的途徑[J]商訊,2019 (34):34-35
[3]岳磊.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業財融合問題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9 (2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