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翠
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平邑縣堅持實施就業優先發展戰略,平邑縣的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職工工資穩步增長,就業更加穩定,勞動保障更加完善。
關鍵詞:平邑縣;勞動就業;工資狀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2018年來,平邑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實施就業優先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百萬百姓有了賴以謀生的“飯碗”,平邑縣的工資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一、全縣就業規模持續擴大,職工工資穩步增長
(一)從業規模總體持續擴大。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10251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31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
(二)就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來,平邑縣就業的城鄉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也不斷提高。城鎮區域的就業人員比重越來越大,鄉村對就業人員的吸引力越來越小。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不斷加大,尤其是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最大的行業。就業人員的素質也不斷提高,企業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促進就業人員的素質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職工工資穩步增長,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以來,就業質量逐步受到重視,平邑縣委、縣政府努力提高就業人員工資水平,確保工資收入差距處于合理區間,讓全縣人民共享經濟建設的發展成果。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與上年相比,增加了4589元,同比增長7.4%。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增長4.3%。在全縣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仍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有力保障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就業更加穩定,勞動保障更加完善。我國近年來不斷完善勞動合同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勞動執法力度。不斷要求企業給員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用來保障職工的權益。
(五)就業形勢保持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結構性矛盾突出。我縣積極應對就業壓力,培育新的動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鼓勵創新創業,引進高學歷高技術人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目前,我縣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
二、主要問題
(一)行業間工資差距較大,低收入人群較多。2018年平均工資雖然保持了穩定增長,但工資水平的行業差距、崗位差距仍然存在。在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中,對占全部就業人員13%的制造業從業人員而言,其年平均工資僅是全縣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66%,不僅遠遠低于教育金融業,也比平均工資水平低22686元。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
(二)“招工難、就業難”問題依然突出。從企業方面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高科技企業、電商行業等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部分企業難以招到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知識、高素質的技術型員工,存在“有活沒人干”和“有活干不了”的“招工難”現象。從就業人員來看,一是目前我縣整體上就業人員仍供大于求,導致就業難。二是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熟練技工、高級技工都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三是現在的年輕人擇業觀念與自身實際不符,主要表現在不愿意去工廠一線、一線崗位條件艱苦。一線生產崗位大多是不斷重復、枯燥乏味的工作,輪班制的需要經常上夜班,訂單多的時候要加班趕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高。工廠工作環境差,自由度還低,并且多數工廠遠離市區,周邊生活條件不便利。
三、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府責任。平邑縣始終把穩定和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相結合,關注就業相關的政策落實情況,積極推進國家、省、市就業創業政策的貫徹落實,相關部門進一步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營造良好的營商和創新創業的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和高技術人才落戶平邑縣。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創業的責任體系,政府要加強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協調,保障就業人員的權利,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二)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2018年平邑縣最低月平均工資為1550元,這是平邑縣指導企業制定工資標準的最低要求,平邑縣積極建立最低工資標準與社會經濟發展及物價增長的聯動機制,落實企業最低職工生活費發放標準,不斷激勵和要求企業合理提高職工工資水平和相關福利待遇。在就業方面,積極實行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有要求的增加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三)完善人才培養和就業培訓機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企業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為了提高就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增加就業人員的就業途徑。平邑縣加強各類就業人員的再教育和再培訓,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全縣范圍內強化職業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積極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不斷增強勞動者的就業本領。不斷規范勞動力市場,著力解決招工難和就業難。一方面要引導勞動者擇業、就業觀念的轉變,增強競爭意識,繼續改善營商和創新創業的環境,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培訓經費投入,通過建立和完善再學習及再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就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積極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擴大職業培訓的范圍,把有需求的城鄉全體勞動者都吸納過來。重點實施對貧困家庭子女、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等群體的免費職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