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敏
摘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的管理現狀而言,農村環境管理缺位、體系不完善,生態管理現狀不太理想。鑒于此,要將生態可持續性與社會可持續性統籌發展起來,要明確相關部門的具體職責,積極創新領導干部的考核方法,將環境治理納入政策績效考核過程中,建構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之處要全面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將美麗中國深化圣藥環境保護管理機制改革,創建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生態環境不太理想,與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不協調,嚴重阻礙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所以,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重要指導,深入貫徹黨的戰略精神,強化農村環境管理機制改革,建構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
我國農村建設過程中,化學物質污染問題比較嚴重,農業生產屬于個體粗放式經營,缺少科學有效的監管,只是盲目注重高速、高產,造成農藥應用不科學,這是造成化學污染的主要途徑。因為我國農村存在不同化肥交叉應用等是施肥不合理的情況,造成化肥平均應用率不高,化學殘留加重了水土富營養化的情況,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農業遺留物是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剩余沒有農業價值的物質材料,比如秸稈、農膜等[1]。因為農膜回收率比較低,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造成農作物產量不高的現象。再者,秸稈的焚燒,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伴隨著農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其生活垃圾排放量逐漸增多。但與城市相比,廢棄物處理能力存在嚴重不足,回對水體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二、建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重要價值
(一)基于農業基礎的重要價值
農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這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要想實現科學經濟的迅速發展,就要強化農業發展,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推動農業增產、農村繁榮,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持。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握工作重點。因為長期受到傳統思想的局限性,我國在制度制定、政策安排方面存在嚴重滯后性,導致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嚴重威脅農業的基礎性思維。所以,要積極轉變這種局面,積極建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強化對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
(二)基于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的脆弱性
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的脆弱性,主要是指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破壞后,難以恢復到原有生態環境的程度。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生態環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所以,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制定科學的策略,保證我國農村環境資源科學發展。要積極倡導節約資源的新理念,不斷創新法律制度保障機制,為農村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如今,農村環境管理機制尚不健全,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監管能力比較差。近些年來,環境糾紛不斷加劇,為農村環境治理帶來了很大困難。所以,要積極建構生態環境管理機制,這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必然要求[3]。
三、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路徑選擇
(一)建構法律法規保障機制
如今,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與時代的發展要求不完全適應。所以,要積極建構法律法規保障機制,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營造良好的氛圍。與此同時,要積極制定相關的法律配套措施,參考國際先進經驗,對其合理性進行不斷優化。目前,我國已經頒布《水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生態資源保護法律,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滯后性。因此,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實現資源環境、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
(二)健全行之有效的環境監督監管機制
監管監督,是預防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舉措,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也是環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對其情況進行密切監督。要對環境監管體制進行不斷完善,創建完整的監督體系,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根據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手段,要明確相關部門的具體職責,積極創新領導干部的考核方法,將環境治理納入政策績效考核過程中。與此同時,要按照本區域地方特色,制定科學的監管模式,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確保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
(三)建構全民環保育人機制
農民是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主體,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所以,新農村的建設發展,離不開農民的大力支持。要將環保宣傳的重點放在農村,強化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宣傳力度,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實現生態文明和諧發展。與此同時,要普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將環境公德、環境道德結合起來,提升其生態環保意識。其次,要將環境教育納入農村基礎教育過程中,為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環境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內化過程,要應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大力發展生態文化,
綜上所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生態環境不太理想,與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不協調,嚴重阻礙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積極轉變這種局面,積極建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按照本區域地方特色,制定科學的監管模式,強化對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費文美.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評《農業經濟管理》[J].植物檢疫,2019,33 (5):5
[2]吳慧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社區參與機制構建[J].農業經濟,2017 (9):4849.
[3]謝宏.公共藝術在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保價值的體現[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 (8):158-162
[4]李國瑞.構建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幾點建議[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 (19):194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