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要:京劇的伴奏樂隊是京劇藝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器樂演奏又稱為“場面”,其中弦管樂為“文場”,打擊樂(鑼鼓)為“武場”。二者統稱為“文武場”(或叫它“全堂場面”)。文章通過生動的舉例闡述京劇鑼鼓在京劇音樂藝術中實際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京劇音樂;武場;鑼鼓
京劇鑼鼓最起初稱為“武場”,主要由鼓板、大小鑼、鐃鈸、大小堂鼓等樂器組成。鼓板是京劇中最常見的打擊樂器,它實際上是由檀板、單皮鼓兩種樂器組成,由于在京劇中這兩種樂器常常由同一個樂器手演奏,人們習慣于稱這兩種樂器為鼓板。鼓板在京劇打擊樂中的作用主要是領奏,單皮鼓通常是由比較堅硬的材料制成,比如牛皮、雜木、椿木等。用來敲擊單皮鼓的部件俗稱“鼓楗子”,通常是由風眼竹制成的棍子。單皮鼓是打擊樂器中音調最高的樂器,敲擊出的音樂清亮、響脆。檀板通常是由三塊木板或者竹板組成,是靠板鼓樂器演奏者手指來演奏。板鼓在打擊樂器中具有指揮的功能,在京劇表演中鑼鼓經幾乎都是由板鼓引導。鑼鼓經樂器主要由“銅三件”組成,分別是大小鑼和鐃鈸?!般~三件”和板鼓合成京劇打擊樂器中的四大件,在打擊樂演奏中都是由專職的演奏員來進行演奏。
鑼鼓中的大鑼是由銅制成,重量約兩斤左右,雖然用槌敲擊出的音調在鑼鼓樂器中是最低的,但是敲擊出的音量卻是最高,演奏出的音色雄渾、蒼勁、有力,是比較具有中國戲劇特色的樂器,在鑼鼓經樂器中的地位最高,占據鑼鼓經中主要的強拍音位。在京劇表演中因為大鑼的音色特征。常用來烘托京劇主要人物或者名角的出場,塑造帝王將相的形象,表現居高位者的身份、地位。也用來表現武打、戰爭等激烈、磅礴的場面,烘托京劇舞臺緊張、大氣、雄壯等氣氛。小鑼在鑼鼓經中起支撐作用,它的功能與大鑼大致相同,強拍音位出現次數僅次于大鑼。小鑼進行單獨演奏的時候,多用于老丈、老旦、花旦以及小花臉的出場所用,根據不同的人物上場,利用節奏的快慢和音的高低來進行人物的表演的區分。鐃鈸是20世紀前半期才被京劇藝術家運用在京劇打擊樂中的,它的出現比大小鑼晚很多年。在鐃鈸之前京劇打擊樂都是用大小鑼在進行演奏,鐃鈸的出現大大的豐富了京劇打擊樂的韻律。鐃鈸音色激昂、亢奮,在鑼鼓經中的作用是補充后半拍,因此鐃鈸變化多端節奏非常豐富。京劇鐃鈸對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奏者能隨機應變,演奏得心應手,熟練鐃鈸的變化節奏和演奏技巧。
中國戲曲必定有開場鑼鼓亦稱緩鑼,以此拉開整場演出帷幕(打擊樂基本是貫穿整場演出,和收場演出遙相呼應)。演奏家們一通精彩的開場鑼鼓演奏,將觀眾們帶到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久遠歷史氛圍中去,或是緊張的戰場情境,或是舒緩的故事情節,這種戲劇性導入,就是通過打擊樂的鑼鼓音樂完成的。之后,不同等級的人物出場,亮相也是不同的鑼鼓經來表示!此時演員的舉手投足,每一個動作都要和鑼鼓點緊密配合,也就是做此時的鑼鼓點有指揮這劇中人物表演的一招一式,并參與特定人物、特定身份、特定形象的表演。此外,戰場氣氛的升級或者回落等曲折變化也是通過鑼鼓控制指揮的。如:在舞臺上表現偷襲、隱蔽或者緊張的夜間活動時,只要將打擊樂的速度、力度和音色加以變化,馬上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是京劇鑼鼓經中常用的“陰鑼”,“陰鑼”實際上和“急急風”在表現戲曲舞臺中的打斗場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能將緊張的舞臺節奏揮灑的淋漓盡致。“陰鑼”和“急急風”的演奏節奏上的不同之處在于:大鑼和鐃鈸的音量很弱,同時速度也比“急急風”略慢,重點突出小鑼的演奏。在京劇《三岔口》一劇中,任堂惠暗中保護焦贊,住進劉利華的黑店之中,其中最精彩的摸黑對打的場面,多數以“陰鑼”來進行表現,大鑼和鐃鈸音量很弱的打著節奏,重點突出小鑼的音量和速度,制造出一種夜晚的安靜和黑夜中空靈的感覺。每當兩人碰觸到對方時,就由“陰鑼”瞬間轉換到“急急風”,從而突出兩人近身搏斗的緊張場面。又如:在兩人僵持不下,或一方狼狽不堪的情況下,則采用“亂錘”;(大大八臺倉倉倉倉倉才倉一)這種節奏型,會給觀眾帶來明顯的方寸大亂,無可奈何之感!一出傳統劇目的優劣,固然與演員有著重要的關系,但鑼鼓點兒安排的是否恰當,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因此可以說,鑼鼓點兒的設計同整個演出質量息息相關。要想把鑼鼓點兒的設計的恰到何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研究劇本,確定基調2.著眼全局,突出重點3.力求精確,避免重復,有了這三點為基礎才可以準確的表達劇中人物的內心和劇’隋的貫通!
京劇鑼鼓打擊樂,是一個真正的合作體,沒有所謂的獨奏,須在鼓師的帶領下,完成各種鑼鼓點的合作與轉換。在京劇舞臺上,各種鑼鼓經的配置運用,十分注重行當和角色的對比。在具體運用時,還要考慮一些情況,如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角色所處的環境以及人物的情緒和心境等,都要使之符合劇情和人物的需要。京劇打擊樂不同于其它只是有“音色、音量”的響器,而它極富于語言音樂性,可以說;沒有打擊樂則無從說起演員的表演性。
近年來很多影視作品、音樂作品也大量的運用了京劇打擊樂元素,如在趙季平老師很多的音樂作品中,都適當的時候使用了適當的鑼鼓,標新立異具有十分鮮明的中國戲曲音樂特點。愿京劇打擊樂隨時代進步,提高京劇打擊樂的綜合能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不斷進取!
參考文獻:
[1]劉治.淺談京劇鑼鼓[J].文藝生活一文藝理論,2013 (12).
[2]郭勇斌.漫談京劇鑼鼓的演奏[J].劇影月報,2010 (05).
[3]劉一京.劇鑼鼓淺論[J]東方企業文化百家論壇,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