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博
摘要:在污水處理規模逐漸擴大下的背景下,污泥的產量也在慢慢增加,做好污泥的資源化處理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基于此,本文論述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以及資源化的應用。
關鍵詞: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資源化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主要是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渣與沉淀物,主要來源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藝環節。城鎮污泥屬于有機污泥,其特點是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發臭,顆粒較細,密度較小,含水率高且不易脫水,便于管道運輸。城鎮污泥兼具資源性和危害性雙重特性。
一、污泥處置的指導原則
在城鎮范圍內開展污泥處置,將污泥轉化為可再利用資源,是現階段實現資源再利用、維護城鎮居住環境的重要工作。為進一步保證污泥處置工作的規范性與效率性,在日常污泥處置過程中,應該以安全、環保、綠色、可持續原則為指導,保證污泥處置工作的安全性,因地制宜,選擇兼具經濟性與環保性的技術。在具體的污泥處置方案制定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充分考慮資金成本、技術手段、資源配置以及污泥數量等,按照階段性的處置特點,制定長效規劃目標、階段性處置任務以及應急性預案。除此之外,城鎮環境的保護與廢棄資源的二次開發還需要多部門協調,通過污泥處理規范管理與全方位監管,防止居民隨意棄置污泥。在進行技術選擇時,要立足于城鎮發展、規劃、建設整體目標,在確定污泥處置模式的基礎上,具體選擇處理技術應用。通常情況下,城鎮在污泥處理技術上宜選擇可以大范圍推廣且處理效果顯著的技術方案,在經過試點、工程示范、生產性應用與評估后,投入使用。
二、城市污水處理中污泥資源化利用途徑
城市污水處理中污泥資源化利用,是城市資源利用發展、生態發展高效實施的重要環節,針對城市污水污泥處理現階段的基本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需要找到有效的優化途徑進行解決,下面對其利用途徑進行探究。
(一)在農業方面
通過化驗研究城市污水的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有機的營養元素,這些營養元素都是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長所需的極其重要的營養元素。并且在近些年,我國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農業種植占地面積大規模增加,為保證農作物生長質量,促進產量的提升,對營養肥料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鑒于農業領域現狀以及污泥的營養成分,將污泥處理后轉化為作物所需的肥料是可行的。但應注意,將城市污水污泥應用于農業領域,需要利用技術手段將污泥中的成分元素進行分離,保留污泥當中對農業生產有益的成分元素,清除污泥當中的有害成分元素。經過這一系列處理,將污泥資源作為農作物生長營養肥料應用在農田中。具體的處理辦法是將污泥進行脫水干化,讓一些有毒病原體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將有機物熟化,熟化后的污泥與一些其他添加物均勻的混合,將粉煤灰等物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為有機肥。在此同時,還要保證對污水污泥的殺菌殺蟲效果。當前,我國的污泥無害化技術已經研發出了土壤改良劑和顆粒復合肥等的有機肥料,努力給農業的生產提供肥力的保障,努力給城市的綠化提供肥力的保障。
(二)建材資源利用
污泥處置在建材方面的資源化利用主要包括:添加劑、磚塊以及輕質骨料等。當泥質滿足建筑制磚要求時,可以直接用于加工磚塊;如果滿足水泥添加劑的制作與使用標準時,可以當作水泥熟料制作的原料。在建材加工的過程中,應該嚴格規范污泥處理流程,避免出現建筑使用二次污染問題。
(三)熱能資源利用
污泥的熱能利用是通過焚燒處理從而產生相應的資源,焚燒的方式包括單獨焚燒、混合焚燒、鍋爐焚燒以及電廠焚燒等。在污泥的焚燒處理前,城鎮相關部門應該對本地區的垃圾焚燒、熱電生產等窯爐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調查,協調現有的窯爐進行焚燒處理,降低焚燒處理的成本。當污泥符合單獨焚燒要求,并選擇單獨焚燒的方式時,可以與干化處理綜合應用,提升熱能實際利用效率。除此之外,焚燒后產生的污泥灰渣經檢測合格后可以用于建材,不合格灰渣應及時進行填埋處理。如灰渣中檢測出危險物質超標,則應按照危險廢棄物的標準進行處理。
(四)填埋處置
填埋處理屬于無害化污泥處理模式,如果污泥不適用以上三種處理方式,應選擇填埋手段進行無害處理。填埋的具體方式包括單獨、混合以及特殊填埋三種。在填埋前,為確保污泥不會出現二次污染,應進行穩定化加工,利用石灰、粉煤灰、陳化垃圾等物質改變污泥性質,檢測泥質符合填埋標準后,進行填埋處理。
將城市剩余污泥填埋雖然投資成本最低,但還存在二次污染的環境風險問題。隨著填埋場的減少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污泥處理需要從傳統的處置方式向價值化策略轉變。如今,人們采取許多途徑探索污泥在利用的可能性,其中以污泥厭氧消化制沼氣為代表的生物路線被認為是最合適、最有前景的污泥處置技術,該種污泥處理技術基本能夠實現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這四個目標,但該種污泥處理技術的有機質轉化率低(小于50%)、停留時間長,因此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消除這些限制因素的影響。
三、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不斷深入,污泥產生量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城市、縣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5027座(不含鄉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21億立方米/日,年產生含水量80%的污泥近6000萬噸。特別是2015年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稱作“水十條”)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因此,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機遇挑戰。所以我們要不斷研究城市污泥處理的新技術,推進我國污泥處理技術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關永年.污水處理廠無人值守運行模式探討[J]凈水技術,2018,37 (12):22-25.
[2]薛重華,孔祥娟,王勝,薛茂,魏亮亮,趙冠舒,宋旭剛我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現狀、發展及激勵政策需求[J]凈水技術,2018,37 (12):33-39.
[3]朱盛勝,陳寧,李劍華.城市污泥處置技術及資源化技術的應用進展[J].廣東化工,2018,45 (24):28-32.
[4]姜科,陳正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置途徑探討[J].環境與發展,2018,30(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