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仕燕
【摘? ? 要】地圖是一種實現教學語言與具體圖像之間快速切換的重要媒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還要兼顧對學生空間想象力、地理事物聯系規律、學科素養和情感價值的考察,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關鍵詞】地圖教學? 高中地理?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8.128
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特點,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結構與規律、人類社會與自然的聯系。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地圖是該學科教學的內在要求,既可以滿足學生形象性思維特點,又可以較好地轉化地理學科教學劣勢。地圖作為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不僅可以呈現具體的自然地理信息,還能夠記錄社會經濟、文化變化,呈現區域分布特征,表達豐富的地理內容。所以高中地理也可以說是基于解釋地圖而發展起來的學科。
一、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背景
傳統的地理教學強調的是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充實,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知識,儲存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思維的開發,是一種“死”的教學。隨著新課改要求的提出,這種僵局必須被打破。所以,地圖在教學中運用的觀念和方法必須日益成熟,并推動課堂教學不斷進步。地圖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形象性和立體性的教學方法,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左右腦機能,形成一種“活”的教學。它能夠將大量的知識信息匯聚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中,極大地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并且圖像化的教學模式還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枯燥乏味,為現代化教學目標的實現帶來全新的思路。
二、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方法及作用
(一)指明地理位置,幫助學生形成空間地理框架
指明地理位置是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地圖最基本的目的,特別是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產生的效果更加顯著。世界地圖、地區地圖、地形地圖等可以直接指明區間內的地理位置分布,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各種地理分布知識。
例如在介紹某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時,教師可以借助地圖指出它的半球位置、經緯度,形成學生對該地區或者國家的基本位置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其他輔助類的地圖點出該地區或者國家的氣候、降雨量、季風變化、地形地貌、經濟分布、人口分布、資源分布等情況,深化學生對該地區或者國家的了解。不僅如此,借助地圖教學還能讓學生了解大范圍內山脈、河流、平原、盆地的位置,城市、農村的分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界,讓學生形成地理學習的大格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地理知識。
(二)強化地理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發展與規律
一方面,地理事物在時間層面上不是永恒不變的,我們無法看到一條從未發生過變化的河流,正如我們不會看到從不曾變化過的城市一樣。地理事物的變化雖然緩慢卻是真實存在的,借助地圖就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來。例如教師在介紹黃河成為地上河的變化過程時,就可以借助近年來的衛星航拍照片來揭開和解釋這個變化。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航拍地圖中黃河流域的植被密度變化、城市密度變化、降水量變化等情況綜合得出黃河成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和最黃河流域自然經濟的影響。這樣,地圖教學就實現了揭示地理事物之間變化規律和影響規律的作用。
另一方面,地理事物在空間層面上不是孤立的,世界是一個整體,個體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構成了地理整體的聯系。這些地理聯系都較為復雜,語言難以解釋清楚,所以借助地圖就可以很好地揭示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在講解到我國農業布局時,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地圖的疊加,例如將農業布局圖與降水量圖、自然帶分布圖、地形地貌圖、人口分布圖疊加起來,幫助學生了解農作物分布與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去探求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從而讓學生形成必要的地理學科素養。
(三)轉化地理思維,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思維方式
地理又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因為它具有著其他文科科目所達不到的抽象性和空間思考要求。這些學科特性使得教師純語言的教學效果難以突顯,所以要適時借用地圖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層面的難題。首先,地圖教學可以轉化抽象性為形象性。例如在學習全球洋流分布時,教師可以將洋流的流動方向用箭頭在地圖中標注出來,同時點出暖流和寒流的區別與分布。這樣就可以克服語言講解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將大量的文字描述濃縮在一張圖中,實現高效講解與理解。其次,地圖教學可以轉化形象性為抽象性。雖然形象性的理解更加容易和簡單,但有時候卻達不到教學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有時也可以打破這種規律,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全面立體的思維方式。
(四)形成情感價值,塑造學生家國情懷與責任意識
任何學科的教學最后都要落實到情感價值的塑造上來,特別是近年來教育界對家國情懷的強調,推動高中地理教學也要向著這一目標不斷靠近。我們不難發現,通過展示地圖,學生能夠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經濟的快速發展,體會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這些都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意識,同時激起學生作為社會發展推動者的責任意識和任重道遠的貢獻精神。
三、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要點
孔子曾經說過“過猶不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地圖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充分把握好這個度,反而會取得完全相反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要提高地圖運用的意識。有的教師會為了避免麻煩而不愿意在教學過程中插入地圖輔助講解。有的教師則是適應了傳統的地理教學方法,一時間難以習慣虛擬地圖等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使得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難以提升。所以教師要主動去嘗試,去接受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形成不一樣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教師要將地圖用對場合、用對時間。地圖的運用應當服務于學生的理解,所以在學生理解困難的情況下適時插入地圖輔助講解可以有效改善講解效果。
總而言之,無論是教師解釋地圖還是學生認讀地圖都要在日積月累中才能總結出來經驗,從而形成系統化的方法。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地圖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作用,充分滿足了學生學習的主客觀要求,推動學生的學習觀念與更高層次的學習相接軌。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是對教材的有效延伸和轉化,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遠遠低于圖像,所以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借助地圖配合文字講解是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值得教師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