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摘? ? 要】課堂教學設計,有一些誤區,在教學方法上,形式單一,在教學過程中,預設有余,生成不足,在教學媒體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脫離教學主體與教學目標,等等。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有效教學設計? 見解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068
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設計在凸顯教學的主體性和課堂資源的多樣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變化。
目前的課堂教學設計仍存在諸多誤區。這些誤區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益,制約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核心理念的貫徹落實。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設計的誤區,尋求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真正呈良性發展態勢,是目前教學中亟待反思和解決的問題。
誤區一:在教學方法上,形式單一
選擇正確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主要存在兩種誤區:
第一,單一化傾向。教師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形式單一,缺乏變化。相當一部分教師仍采用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不可否認,講授式教學方法有其合理性和優越性,但一味地采用這種方法,就會使學生乏味生厭,影響教學效果。新課改后,教師們十分注重啟發學生參與課堂,探究問題,但也有部分教師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出現“滿堂問”現象。有位教師在上課時一共提出56個問題。而且有相當多的問題是那種“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思維含量較低。課堂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其實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滋養并未起多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成人化傾向。演繹法和歸納法是我們教師經常使用的兩種教學方法。歸納教學法由于能有效地促使初中生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這也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征。但有不少老師一味地采用演繹教學法,即先呈現結論,后進行分析解釋;先呈現理性知識,后分析提供感性材料,顛倒了先后的順序,呈現成人化傾向。這種傾向在九年級教學中表現尤甚。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為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有效運用教學方法,必須注意:一是要綜合并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接受能力。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三是要貫徹啟發式教學的指導思想。啟發式教學不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因而我們在選擇、確立和具體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時,都要貫徹這一指導思想。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誤區二:在教學過程中,預設有余,生成不足
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教學需要預設,因為預設是促成生成的前提條件。但教學更需要生成,因為課堂復雜多變,預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窮盡這種復雜性和多變性。而今的課堂,總體上說是預設有余,生成不足,課堂上教師總是忠實地按照自己的預設組織教學,對于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要么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錯失生成良機;要么蜻蜓點水,不及要害。這種問題在一些評優課、公開課中尤為突出:學生的活動要經反復演練,學生的回答業經教師多次推敲,甚至回答問題的學生也由教師預先“欽定”。這種“作秀”味很濃的課只會使學生變成教師課堂表現的“道具”,從根本上扼殺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與旺盛的創造力,無怪乎許多教育專家強烈呼吁教師應上“常態課”,堅決摒棄過度預設和集體作秀!
課堂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體。教學需要預設,更需要生成。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有效把握學情。精心設計教學預案,并使教學設計為學生留出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創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還要歷練教學智慧,運用教學機智,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過程反應,有效利用課堂中學生的各種生成性資源,以彌補教學預設中的不足。唯其如此,預設和生成才會相得益彰,課堂也才會因此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誤區三:在教學媒體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脫離教學主體與教學目標
教學媒體是承載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或工具。廣義的教學媒體不僅包括黑板、實物、投影、錄音錄像等信息,還包括教師的口頭語言、身體語言等信息傳遞載體。
本文所指的教學媒體是狹義的教學媒體,尤指現代教學媒體,即幻燈、投影、計算機等輔助教學手段。現代教學媒體具有聲色并茂、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優勢,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益,作用十分明顯。就思想品德課教學來說,還能將抽象枯燥的理論演繹為活潑生動的畫面,增強課程的德育功能。
當前,現代教學技術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也已普遍注意運用。但不難看出實效并不是很理想。首先表現為顛倒主次,師生圍繞“機器”轉。部分教師將講解的內容均設計進課件,甚至將開放性試題的答案也設計進去,課堂上教師會說:“我們來看看答案是怎樣的?”鼠標一擊,便將開放性論題的答案顯示出來,完全排斥了學生的個性思考。一旦教師在課堂上成了“播放員”,學生便成了地道的“觀眾”,學生的主體地位便弱化了。其次表現為堆砌材料,脫離教學目標。在組織“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一課教學時,有位教師為了說明當今社會未成年人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屢見不鮮,播放了大量觸目驚心的圖片,還配之以很刺激的音響。脫離教學目標的材料堆砌,其教學效果便可想而知。三是追求花俏,過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與完美。如有些課件自始至終滾動播放著Flash小插件,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導致“喧賓奪主”,影響教學效果。
總之,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發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代教學技術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前我們反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現在我們同樣不贊成“滿堂電”的做法,無論是“人灌”還是“電灌”、“機灌”,都違背了教學規律,脫離了教學目標與學情,因而都是有悖于新課程理念下運用多媒體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