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科棟
【摘? ? 要】近年來小班化教育逐漸成為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學校教育常態,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狀態下,任何教學內容的開展都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本文中我們就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開探究,談談小班化教育現狀下,我們應當采取何種途徑開展心理教育。
【關鍵詞】農村學校? 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化?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15
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研究范圍的逐漸拓展,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也發生了新的改變。當前學校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就是一個非常直觀的體現,以往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下,學校教育所代表的就是知識的傳輸,對于學生的所有要求最后都歸結到成績上,可以說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高分,而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養都需要為學科知識的學習讓步。而在新時期我們所實行的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方面,在知識領域也不光是要求學生學好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以學科知識為根基,實現學科素養和學科思維的塑造,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學生個性和人格的塑造方面,開始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引導,從而保證學生在成才之前先成為一個合格的人。而本文中我們就是在研究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發展開實際的教學探究。
對于農村學校來說,當前學校教育中面臨的最窘迫的一個教學現狀就是學生不斷的減少,整體呈現小班化的教學形勢。因為本身從我國整體教育資源的配置方面就會呈現出城市和農村資源配置條件的差異,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農村青壯年人口都會面臨進城務工的選擇,所以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長會把子女也帶入城鎮接受相對更好的教育,而另一部分家長則選擇與子女進行一定時期的分離,這就導致部分農村學生成為留守狀態。而留守的學生,往往因為環境、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引導,進而產生學業和個人成長方面的一些問題,尤其是大部分留守學生的心理呈現亞健康的狀態。所以,歸結得出,當前農村學校教育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學生數量減少,教學呈現小班化狀態,且留守學生各方面問題突出的情況。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來說,本文中我就想站在教師教學的角度上,選擇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這一角度,具體探討農村小班化現狀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一、小班化下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剖析
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職責就在于培養學生,包含對于知識的教學和學生個性人格的培養。而不論是兩者中的那一部分,我們都要在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才能制定最為合理的教學策略。所以,針對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必須先弄清楚農村學生所存在的普遍心理問題,才能為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做準備。
(一)學生自身因素
從教學調查來看,不分年齡層次往往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對學習不感興趣,僅僅是因為要面對升學考試而不得不努力學習。而對于農村留守的學生來說,一方面受到農村環境的影響,往往對于學習的認知沒有城市學生那么清楚,對于自身的人生規劃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動力,惰性更深。而另一方面,農村學校在教學設施和師資的配置方面也相對落后,對學生的管理也很難做到規則明確,這就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以上兩條內容結合下,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學生的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心理,如此惡性循環逐步加重學生的叛逆心理。
(二)家庭教育和管理的缺失
對于學生來說,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并且對于學生個性和人格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對于很多農村學生來說,由于父母進城務工,導致學生和家長的分離,導致家庭的“不完整”,學生要么獨自生活,要么跟著爺爺奶奶等隔代人生活,在教育方面缺乏父母的引導,進而導致學生情感上的缺失,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而這些缺失和不安全感,會導致學生悲觀情緒以及患得患失心理的出現,甚至進一步演化為焦躁、自卑等心理問題。
(三)互聯網開放環境下魚龍混雜信息的影響
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讓人們的精神得到極大的豐富。但同時互聯網的開放性、包容性和自由性也導致其“藏污納垢”,不良信息充斥網絡,而農村留守學生本身精神生活就匱乏,經過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能夠接觸大量的不良信息,進而影響學生的思維,造成學生不良價值觀和不健康心理的產生。
二、小班化現狀下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以上部分中,我結合實際教學研究歸納總結出當前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所在,并進行了細致的剖析。那么此部分中我們就針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從而結合教學實際探究出在當前小班化狀態下,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從學生自身入手,進行心理約談
農村學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學生,這部分學生之所以在學業上存在破罐子破摔心理,在思維和行為方面存在叛逆情緒,很大原因也是因為自身的不被重視。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關注,通過約談學生,幫助學生認清人生的目標,做好學習方面的規劃,喚起學生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并通過鼓勵、肯定的方式讓學生肯定自身的價值,進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二)加強對于家長的“教育”和“管理”
很多農村家長在學生培養方面缺乏主動教育的意識,往往存在把孩子送到學校,學校就會承擔一切教育問題的認知,進而對學生的不穩定情緒、叛逆心理聽之任之。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糾正家長的觀念,通過開展教育座談等形式,讓家長明確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承擔起學生的部分引導作用,最終通過家校的合作,逐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培養學生在互聯網中分辨“善惡”的能力
在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做好學生思想引導工作,培養學生分辨“善惡”的能力。一方面,加強師資建設,尤其是農村學校要抓住一切教師交流研討的機會,順應當前互聯網信息傳播大環境,增強教師的德育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以教師的言行為引線,培養學生在網上挑選優質的內容,摒棄一切對自身發展不利的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心理朝著陽光、健康的方向轉變。
總而言之,農村小班化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較為多樣,以上文章中我僅僅是依據個人的經驗,從教學實際中總結出幾點最為普遍的問題,并提出幾條經過實踐檢驗切實可行的建議,希望對其他農村教師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一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