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丹


摘? ? ?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作為農業大省的吉林省在解決“三農”問題進程中尚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難,資金匱乏、無力支撐現代農業農村發展,農村勞動力結構失衡、總體素質低下,農業科技創新不足、貢獻率低等諸多困境。應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契機,從優化產業結構、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體制創新、多措并舉打贏脫貧攻堅戰等方面入手,加快補上“三農”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最終實現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
關? 鍵? 詞:吉林省;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9)11-0104-07
收稿日期:2019-10-11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農民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一)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帶來了新政策新機遇
中國是人口大國,以往針對“三農”問題出臺的政策更加注重于發展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供給。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雖然穩步增長,但因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導致鄉村發展仍然滯后、城鄉差距仍然較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把農村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促進融合發展的視角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而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在2018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了鄉村振興“三步走”的時間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三農”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央1號文件,指出了未來鄉村振興需要做好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給“三農”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政策利好。
(二)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農村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對此,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
(三)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
解決“三農”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認識到“三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保持歷史耐心,避免超越發展階段,統籌謀劃,典型帶動,有序推進,不搞齊步走。鄉村振興戰略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責任,推動各級干部主動擔當作為;強化法治保障,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嚴格執行現行涉農法律法規,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動員社會參與,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加強組織動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鄉村振興參與機制;開展評估考核,加強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考核監督和激勵約束,將規劃實施成效納入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績效考評內容,考核結果作為有關領導干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二是有序實現鄉村振興。準確聚焦階段任務,重點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科學把握節奏力度,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分步實施,形成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梯次推進鄉村振興,科學把握我國鄉村區域差異,尊重并發揮基層首創精神,發掘和總結典型經驗,推動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有序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目前吉林省“三農”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難
從產業結構上看,吉林省低端農產品有余,高端農產品不足。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吉林省一直在保量上做文章,導致大宗農產品的庫存充裕,個別農產品甚至出現了產量高、庫存高、進口高三量齊增的扭曲現象。此外,隨著鄉鎮企業改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調整,除少數“明星村”外,大部分鄉村二三產業發展陷入低谷,農業發展也只是局限于原始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由于農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導致農民就業渠道變窄,增收困難。2017年,吉林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950元,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432元,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農業內部結構上看,吉林省仍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林業和漁業無論是產值還是比重都非常低且發展緩慢,結構嚴重失衡。其中種植業仍然是糧食一頭獨大,2017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高達88.47%。而糧食作物中又以玉米為主,2017年玉米播種面積高達4164千公頃,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75.1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為10.2%,飼料作物的播種面積僅為1%左右。林業比重始終維持在3%-4%之間,漁業比重始終保持在1.4%左右,2017年比重雖有所上升,也只有2.02%(見表1)。
(二)資金匱乏,無力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快速發展
吉林省農村發展水平比較低,財政收入低,投融資渠道不暢,再加上自我積累的能力有限導致資金有效供給嚴重不足。[1]目前,吉林省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三塊:一是財政資金。吉林省財政收入從2008年的422.8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263.78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12.4%,但綜合來看財力仍顯不足。2017年吉林省人均財政收入4629元,相較全國平均水平12416元差距明顯,這也導致了“三農”事業支出的后勁不足。2017年吉林省財政支持農林水事物支出554.77億元,僅占財政總支出的14.89%。2017年吉林省農民人均獲得各種補貼1274元,僅占總收入的9.83%(見表2),而在發達國家,農民收入的30%-50%來自財政補貼。二是金融資金。雖然各大銀行都在吉林省都成立了“三農”事業部,但能夠提供給農民的產品非常少,且貸款利率較高,在6.8%-12%之間,而發達國家的農民貸款利率普遍低于3%。三是民間資金。吉林省戶均規模不足10畝,以種植玉米為主,基本上是小規模的分散經營,總體收益較小,難以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可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個多渠道、低成本、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以彌補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巨大資金缺口,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
(三)農村勞動力結構失衡,總體素質低下
2017年,吉林省農村人口比重高達43.35%,且農民總體素質偏低。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吉林省有農村勞動力741.86萬人,其中不識字的占2.1%,小學文化的占28.4%,初中文化的占55.2%,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4.3%。據統計,吉林省參加過專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占比不足11%,這一方面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另一方面也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吉林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達到491.4萬人,其中有66%的人在從事農業,第一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65%。如果用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來衡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程度,2017年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程度為23.3%,遠低于全國40.9%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外出打工人員基本上是懂技術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留下種地的只能是婦女、老人、兒童,導致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專門人才缺乏,這不僅極大地制約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和發揮,制約了糧食生產向現代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的步伐,也給吉林省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四)農業科技創新不足,貢獻率低
農業要強,離不開科技;農民要富,離不開科技;農村要美,同樣離不開科技。2017年,吉林省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提高到了57.6%,但相較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總體上看,吉林省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占比過低,科技進步后勁嚴重不足,農畜產品生產技術、深加工技術、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控制技術以及電子商務、儲運與物流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水平仍就不高。如吉林省90%的畜禽品種來自于國外,東北黑豬等自有品種占比很低,延邊黃牛和草原紅牛等品種市場規模有限,尚未達到品種化;吉林省70%的蔬菜水果品種也是來自于國外。不僅如此,吉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工作也比較薄弱。雖然吉林省通過“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建立起了技術成果轉化平臺,但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較低。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需求嚴重脫節,導致技術成果無法轉化,即使轉化成功對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也不大;另一方面,參與成果轉化的企業規模小,科技和資金實力有限,成果轉化周期長,成功率低,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如吉林省是玉米的主產省,然而僅是美國先鋒公司的先育335及系列產品就占據了吉林省玉米種業市場的60%。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吉林省解決“三農”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
吉林省作為糧食大省擔負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須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構建供給穩定、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2]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真正契合消費者需求。一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發揮區位優勢,引導農民瞄準市場需求,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轉向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經、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戲,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發揮區位優勢,推進“糧經飼”協調發展,打破糧食一頭獨大的局面。二是調整種養業結構。推行草牧業生態養殖、清潔養殖、規模養殖,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肉雞、梅花鹿標準化養殖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規模化養殖,圍繞龍頭企業和加工需求,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重點支持加工企業、合作組織、家庭牧場、專業養殖公司等自建聯建養殖基地,多管齊下,增加肉蛋奶及水產品供給。三是推進各類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及其他服務業有機融合,發展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創新龍頭企業培育機制,構建糧食、畜產品、園藝特產業“三大”精深加工板塊,重點突出玉米、水稻等十大產業鏈的開發,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向農業下游要效益。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二)創新投融資機制
吉林省應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機制,以此為“三農”建設提供資金保障。一是改革完善財政投入和補貼政策,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支農效能。二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持續增加“三農”貸款的投放,支持金融機構增加縣域網點,鼓勵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縣域,以加大服務“三農”的力度。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開展承包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并為適度規模經營農戶提供大型農機及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業務。三是拓寬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渠道,支持各類社會資本進入到農林水事務和項目的建設及運營中,同時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探索用市場化的方式籌集資金,用于農業農村建設。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為解決吉林省“三農”問題提供財力保障。
(三)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吉林省應加快培養和吸引各種專業人才,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一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職業農民管理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選擇有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性、有相應科學文化素質的務農青年、返鄉農民工和新生勞動力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創新培訓方式,結合本地實際,尊重農民意愿,堅持產業需求導向,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培訓效果,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培育一批以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三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育力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加強涉農院校和學科專業建設,大力培育農業科技、科普人才。四是打造一支有能力的經營管理和服務隊伍。通過有經驗的經營管理和服務團隊將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聯合起來,能夠有效面對大市場的競爭,有效降低來自自然和市場的風險。[3]
(四)推進農業科技體制創新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重點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科技攻關。同時,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研發平臺,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二是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計劃。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只有通過轉化和推廣才能夠與農業結合起來,轉變為農業生產力。吉林省大學及科研院所眾多,有著豐富的科研資源,但以往的科研成果或缺乏推廣或與企業需求不對接,以至于很難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應加快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依托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集成轉化一批高新技術成果。三是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推進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改革試點,鼓勵科研人員開發出更多、更實用的科研成果。
(五)多措并舉打贏脫貧攻堅戰
吉林省農業貧困人口基數較大,是實施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應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一是在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等方面不斷完善精準幫扶工作體系。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扶貧資金的保障,加大結對幫扶力度,同時強化考評督查,聚焦貧困戶致貧原因,嚴格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實現精準幫扶。三是加大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力度,聚焦深度貧困縣和深度貧困村,落實好各市縣部門的主體責任及基礎性公益項目、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投資項目,社會事業重點領域以及扶貧資金重點向深度貧困縣鄉傾斜,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參考文獻】
[1]魏后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及難點[J].社會發展研究,2018,(1):2-8.
[2]毛平,王藝菲,張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現代農業體系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8,(9):197-200.
[3]郭翔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5):22-24.
(責任編輯:劉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