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華君
最近一兩年,如果你關注教育報刊和教育網絡論壇,經常能看到一句話“得語文者得天下”。不知這句話出自哪里,也不知始作俑者是誰,大家似乎都愿意這么說,也都喜歡這么說。作為語文教師,我對這句話卻很反感。
稍微有點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自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政治家們常說的話,歷史已經證明千真萬確;天下大亂,群雄爭霸,軍事家們喜歡說“得中原者得天下”,這也沒有太大問題。除此兩者以外似乎就再也沒有聽說過“得XX得天下”了。
我反感這句話,首先是這句話讓人不知所云。“得民心”“得中原”“得天下”這些詞語意思明確,約定俗成,很好理解。“得語文”是何意?是不是學好了語文,考試接近滿分就叫“得語文”?或者是讀書時語文成績非常棒,后來成了作家、學者、杰出語文名師就叫“得語文”?又或者是從小讀書上學語文成績一路超好,大學畢業后,既是作家,又是語文學者,著作等身,名揚四海,聽說讀寫無一不精通?如果是這些個意思,那么全中國這樣的學生、作家、學者、語文名師多了去啦,請問你們“得天下”了嗎?
有人說,這句話只是強調語文的重要性。強調語文的重要性,我完全贊同,但是如此強調,未免有點叫人找不到北,讓人聽了反感。
我反感這句話,很顯然這句話夸張過度,不切實際。語文和中小學階段開設的其他科目一樣都是基礎學科,都是人生成長和生活學習的基石,語文至多是更加“基石”一些,但是不能因此就把語文吹上了天,從而置于其他學科之上。
許多人可能都記得八九十年代有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很多中小學校過分注重數理化,數理化的教學往往擠占其他所謂“副課”的學習時間,甚至沖淡了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的學習。教育主管部門也是從上到下過分強調理工科教育,從而忽視了社會人文素養的培育,帶給我們的教訓已經夠多了。比如,最近熱炒的大學校長在X百周年校慶大會上,當著中外嘉賓的面,把“鴻鵠之志”念成“鴻浩之志”;博士畢業的省委書記在大會上做報告,把自己治下的“滇越鐵路”念成“鎮越鐵路”等等,這些不能說和當年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沒有一點關系。試問這些“事主兒”,你們還敢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嗎?
我反感這句話,還因為這句話從邏輯上就說不通。如果,這句話出自一個語文老師之口,更是不可原諒。“得語文”不用說是“學好語文”的意思,這和“得天下”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怎么生拉硬扯連在一起?一個語文老師如果說出這樣的話來,本身就欠妥,再用這話去教導學生,我真替他汗顏了。
不錯,語文上有比喻、夸張、擬人各種修辭手法,哪位老師能解釋一下這句話使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說的依據在哪里?
退一萬步說,就算這句話是強調語文的重要性,試問這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什么不同?學好了語文真的能“橫行天下”所向無敵?或者說只要學好了語文,其他學科都不在話下了嗎?
我們今天已經進入網絡時代,諸位是否發現,網絡時代似乎很多人都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喜歡標新立異,想方設法絞盡腦汁也要吸引他人眼球。標題黨非常討厭,也令人惡心,這種不講邏輯,生拉硬扯和標題黨又有什么區別?
問題是,這種東西就是能得到很多人追捧,一些名師、教授、知名學者紛紛出來為這句話站臺背書,卻無視它的荒謬,這才是最悲哀的。
天下一直在那里,對于我們平凡普通的單個人,無所謂得也無所謂失。作為語文老師,先別管什么得不得天下,如果真是覺得語文很重要,有必要讓學生們學好,還是少一點“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是老老實實地教學生讀好書,寫好字,說好話吧。
郭旺啟薦自《滁州日報》2019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