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凡
近兩年,關于“學習”的討論此伏彼起。為什么當下人們這么熱衷于談論“學習”?我想,一方面是與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技術的迭代更新,以及由此衍生的全民性焦慮有關;另一方面是與世界格局變化和未來社會挑戰對“未來人”的生存力、學習力等要求不斷升級有關。正如哈佛前任校長尼爾·魯登斯坦(Neil L.Rudenstine)所言,“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隨時隨地地、快速高效地學習。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那么,在這個以學習賦能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談論“學習”?筆者僅選擇以下兩個視角分享點滴思考。
之一:我們為何而學習—關于學習動力與情感
一個人擁有了發端于內心的動力,才能產生積極的參與、良好的互動、持久的興趣、主動的探索,才能更專注、更努力、更堅持,才能在遇到困難時百折不回、披荊斬棘。然而,為什么調動、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層出不窮,很多孩子卻依然將學習當作“為了父母、為了老師、為了學業、為了成績”而必須完成的任務?國內某頂尖大學曾經在該校大一和研一新生中做過一個調研,發現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的學生有三成之多。這些“學霸”中的“學霸”,為何反而在學習中迷失了自己?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反思。
如果觀察人類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的學習過程,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孩子最強烈的愿望就是認識、了解和理解這個世界,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他們喜歡學習,也非常擅長以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成長。就像佐藤學認為的那樣,“學習”是“構筑世界”“構筑伙伴”“構筑自身”三位一體的實踐。因此,再高明的手段和技巧,也抵不過一份真實的熱愛—對發現和探索世界的熱愛,這才是學習的內核。
要開啟學習的“永動機”,首先要幫助學生發現和尋求“學習”這一活動本身之價值,鼓勵學生在興趣的牽引下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去體驗真正的“學習”的快樂;其次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意義感,不僅僅是為優渥的工作、為不菲的收入、為“黃金屋、顏如玉”,更是為家國強、天下興,為人類更好地生存與可持續發展而學習。對世界和自然萬物的熱愛,將喚醒探索和發現的欲望;對真心、正義、無畏的追求,將點亮夢想的光芒;對家國天下的責任與使命感、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將推動他們走向更遠的未來。
之二:如何走向更好的學習—關于學習方式與能力
當前的各種“學習革命”“學習方式變革”讓人有些目不暇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混合式學習、融通式學習、游戲化學習、深度學習、AI賦能學習、基于腦的學習等多元學習方式,正在使學習從靜態課堂拓展至動態場景,從知識習得延伸至實踐行動,從各學科壁壘森嚴、各自為政,走向跨越邊界、互聯互通……
當網絡打開了人與世界的鏈接,當校園的圍墻擋不住信息的流通,當教師不再是唯一權威的知識提供者,我們該如何讓學生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給孩子學習、理解、探索的權利。在《重新想象學習:互聯社會的學習變革》一書中,麻省理工學院諾姆·喬姆斯基教授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憑借自己的力量而學習。”因此,要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領他們在任務設計中處理和解決有趣的問題,在游戲化的應用情境中,利用跨學科技能應對特定的挑戰;要鼓勵學生質疑既有的理念,啟發他們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成為具有創造力的思考者。
其次,要建立支持系統,幫助孩子跨越學習障礙。“自主”并不意味著將學生扔進浩瀚的知識海洋,讓他們獨自去沖浪,而是要引導學生建立理解框架,掌握分辨重要事物的方法,知道怎樣去評價和解讀;要幫助學生借助思維支架推進探究的進程;要讓他們了解,創新可能會犯錯,但是擁有去創新的勇氣比規避犯錯更加重要。
再次,學以致用,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學習能力是未來時代的最大競爭力。真正的學習力,不是化身知識的收納箱,而是成為與生活對接的實踐者。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只有真正經歷信息輸入、編碼、聯結、輸出的過程,并且能夠將知識轉化成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這樣的學習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才能真正走向“為未來而學”。
人類的思考和學習,如同鳥飛長空、魚翔淺底般自然,應該是人類與知識的美好互動,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真誠交談。正如約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呼吁的,“我們需要做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地把這個世界帶到學校和教室,給孩子們需要的及他們要求的幫助和指導,然后就走開。”
由此,一所“學習真正發生”的學校應該是這樣的吧:那里為孩子們提供了可以創新探索、獨立思考、交流協作的空間,能夠持續不斷地提供充足的營養;教師是優秀的學習者,能夠向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要義,教會他們遭遇挫折時如何堅持;學生們在對學習“著迷”的狀態下持續投入、深度探究,通過與他人互動,彼此分享觀念,收獲更好的創意,成為具有創造性的學習者。如此,他們才能更加從容地馳騁于一個未知的世界。
(作者單位:中小學管理雜志社)
(編輯?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