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順欽
摘 要:中國已進入新型城鎮化階段,教育問題特別是外來務工子女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人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參數。這些“流浪花朵”因缺乏管教,學習態度隨便,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馬虎草草完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最終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落后。如何讓“流浪花朵”在城鎮能更好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已成為一個嚴峻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 良好 學習習慣 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地處閩南金三角的南安市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并一躍成為許多打工者夢寐以求的拾金寶地。外來人逐漸增多,這無疑大大促進了南安經濟的迅猛發展,但同時也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對外來務工大人們來說,找份工作容易,而對于這些隨著父母來到陌生地方的“流浪花朵”,他們面臨的則是繼續接受教育的困惑。外來務工人員大多忙于生計,自身既沒有時間,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因此,其子女普遍存在著自由散漫的弱點,紀律觀念都比較淡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馬虎草草完成;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這些都最終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落后。那么,怎樣改變這種不良的現狀并有效地突破這一桎梏,讓流浪花朵同本地生一道實現智力發展的雙贏,我們經過了近一年的教研摸索與實踐,在如何有效地培養提高流浪花朵良好學習習慣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用愛來感化引導“流浪花朵”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加強師生情景交融,平等待人,動之以情,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學習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因此,要提高流浪花朵的學習成績,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不偏愛本地學生并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并引導他們矯正不良習慣。
二、重視心理疏導與輔導,提高“流浪花朵”的心理素質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測試中發現, 90%以上的同學都明顯地流露出在學習活動中自卑感強,自己感覺在學校、班級中受忽視、被拋棄,是個“失敗者”。由于他們的父母正忙于生計,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忽視了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造成這些流動花朵性格內向,不容易與同學和老師溝通。這些流浪花朵因缺少家庭的關愛,所以我們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強化心理素質去適應全新的學習環境。并且要教育本地學生去主動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生 , 互相幫助,共同成長。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從心理懵懂幼稚走向心理健康成熟的過程,因而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流浪花朵,不要急于求成,指望一次談話、一次家訪,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教師要啟發他們找出自己閃光點,正確評價自己,揚長避短,向新的高的目標邁進。通過心理疏導與輔導,讓流浪花朵學會正確地調適自我,提高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這樣他們在逆境中同樣能夠建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合理的運用輔導與幫扶相結合的方法,對“流浪花朵”因材施教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絕大多數學生的智力正常,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換校太頻繁,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庭教育缺乏經驗。為此老師在較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后,應思想上關心多一點,輔導時間多一點,情感投入多一點,鍛練機會多一點,教學方法活一點。具體做法如下:
抓學習習慣養成
要求他們做到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學習,不懂就舉手問,課前能夠預習,課后及時復習,作業按時完成,考試獨立答題,有錯及時訂正。
分層次教學
教師在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個別輔導和出考試題等各個教學環節都要注意難度和深度的層次性,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尤其是照顧到“流浪花朵”。要注意講授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和過渡性,特別是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復習好舊知識,然后導入新知識。這樣,學習差的他們就不會因為舊知識的不牢固而影響聽懂新內容。要充分考慮到他們在完成作業時比其他學生有更大的困難,所以應該分層次進行要求。在進行課堂提問或是測試時,特別把那些容易的問題留給他們來回答,并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性評價,使“流浪花朵”也能嘗到得100分的喜悅。
3.“開小灶”輔導
關愛每一個“流浪花朵”的學習行為與習慣養成,就要做好個體輔導與幫扶,為每一位外來務工子女學生配備班干部、本地優等生進行結對幫教。為他們的學習過程與行為保駕護航。對于個別的“學習行為及成績較差”還要“開小灶”,“吃偏飯”。由老師專門負責,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學習上輔導,行為上引導,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學習的各種不利影響,塑造良好學習品質,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濃濃關愛。在教師暖暖的善意與愛意中,流浪花朵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的學習和發展并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以家庭教育為依托,內化“流浪花朵”學習習慣
定期召開專場家長會,介紹先進教育方法及成功經驗,讓家長了解學習并不只是智力活動,也是孩子的情緒、情感、態度和自信心等多種心理因素活動的結果。與家長一起制定學生的教育方案,也請家長對孩子做好溝通和配合工作,進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矯正其子女的“學習行為偏差”,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督促和切實促進學習習慣的養成,我還利用校訊通聯系平臺,觀察流浪花朵在校一周的學習情況編輯信息發送給家長,觀察反饋的內容涉及孩子聽講、舉手發言、思考問題、寫作業、傾聽等學習習慣。同時也建議家長將觀察孩子在家一周的學習情況編輯信息發送給老師。做到家校相通,教控同步,將流浪花朵學習中出現的學習問題心理問題行為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流浪花朵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學習上輔導,行為上引導,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學習的各種不利影響,塑造良好學習品質,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濃濃關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的教育盛況便會實現。
基金項目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教育缺失與彌補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NG1352-00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