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有個主婦,不小心打破了一個雞蛋。這本是一件小事,可主婦卻想:雞蛋能孵成小雞,小雞能變成母雞,而母雞又能下很多的蛋,很多蛋又能變成很多雞……主婦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個養雞場,越想越痛苦。
不用嘲笑主婦,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心理放大鏡”。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要求被試者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的煩惱都寫下來,投入一個“煩惱箱”里。三周之后打開這個“煩惱箱”,結果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并未真正發生。可見,煩惱多是自己想出來的,是自己心里放大的。如果說最初身體的痛苦好比射向我們的第一箭,那么后來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
小倩因工作與領導發生爭吵。事后小倩非常擔心,爭吵一定會讓領導對自己產生不良印象,說不定會在工作中找自己的麻煩。于是,每次見到領導,小倩就會忐忑不安。一次,她偶然從領導身邊路過,發現領導陰沉著臉,這更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后來從同事那里得知,領導不僅沒有忌恨小倩,還表示道理總是越辯越明的。是小倩想多了,才攪得自己心神不寧。
王嬸弄丟了女兒剛給的幾百元錢,這筆損失讓她非常郁悶。過后,王嬸久久地在這件事情上糾結:我怎么丟錢了,這是多么倒霉,怎么會這樣?繼而,王嬸還因為心情不好而影響了家務,影響了家人關系,增添了更多的痛苦。
這些都是為什么呢?
心理學有個“ABC理論”認為,人依據不同的認知評價系統,對外來激發性事件進行了不同的自我解釋或自我評價,最終便導致了不同的情緒反應。就是說,決定人情緒性質的,不是現實生活本身,而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同樣的道理,決定我們情緒程度的,也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生活事件的態度。由于消極的態度,我們就會對事件進行消極加工,我們有了煩惱,會不斷放大煩惱。
我們該怎么辦?
生活中會有很多不如意,比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壓力、人際的沖突等,不如意其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我們要學會正視并及時解決它們。這樣,我們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便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即便真的遭遇了也會有積極的心態,不再去消極應對。于是,雖然生活中依然有煩惱,但只要不再去放大,就能及時放下,讓心靈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