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婷婷

空乘危機威脅著空乘安全。堅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積極有效避免、化解和消除空乘危機,不僅是空乘人員的分內職責,也是空乘人員職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空乘人員須臾不可麻痹懈怠的素質要求。從實踐角度看,盡管空中航班、空地系統均有嚴格規范的危機管理制度規范,但空乘危機具有爆發性、突發性、偶發性的特點,要實現制度規范有機運行并取得危機管理績優,仍需臨機應變技術和能力的堅定支撐。事實上,應變技術和能力在今日空乘危機管理中顯得愈加重要,不僅制度規范難盡其詳,而且不加充實訓練,容易成為空洞的理論和說教。
危機有大小輕重之分,小到果汁弄臟乘客衣物,大到不文明乘客滋擾空乘秩序,輕到乘客情緒失控,重到不法之徒暴恐劫機,均不同程度地給空乘秩序和乘客心理造成沖擊和影響。對于空乘人員而言,大小輕重危機均應高度重視,常憂在心,常備在身,以就臨機應對之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臨機應變能力,既非天然獲得,也非信手拈來,而是思想重視和日常訓練的結果。空乘人員作為旅客的近距離接觸者,身處危情第一線,要有效處置危機,避免其進一步演化升級,一項重要的預防措施是堅持經常性的角色入位培訓。所謂角色入位,顧名思義,是指空乘人員隨時隨地以危機的觀察者、應對者和處置者的狀態開展訓練,多思多慮,窮其可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敏銳反映,準確地判斷潛在性質、苗頭和異常傾向,以便未雨綢繆,果斷應對,防患未然,遏制事態發展。
那么,空乘人員如何做到角色入位呢?宏觀而言,凡乘客,登機前均已接受了地面安檢,但事實表明,地面安檢依然無法完全排除安全隱患,更難避免或然性偶發事件。這就要求空乘人員除了嚴格執行空中安全制度規程外,對于可預見或不可遇見的危機事件,要以身臨其境的“角色感”,在平時訓練中反復研究揣摩,做到思想到位、責任到位、注意力到位、措施到位,這樣才能在危機發生時,有備無患,臨危不懼,處置泰然,最終化解風險,將危害降到最小最低。
危機事態千變萬化,多種多樣,成因復雜。居安思危,應該深入系統地總結多年來國際國內空乘危機的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地設想多種可能性,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具體而言,在日常訓練中,空乘人員當以“實戰”狀態進入角色,通過真人、真事、真情境的角色扮演和適應,確保心理素質、應急反應能力同步提升。角色入位是近年來空乘培訓的薄弱環節,針對這一情況,有必要將“角色入位”作為應對危機的培訓重點,納入危機處置預案和教程。
第一,要加強“人設角色”訓練。如果缺乏相應訓練,在危機如劫機、暴恐等即將發生時,一般空乘人員的反應會是驚慌失措、手足錯亂,這勢必打草驚蛇,誘使不法分子加速實施其暴恐計劃。反之,則不然。如無此類訓練,空乘人員將很難保持冷靜鎮定,更無法智勇雙全面對犯罪分子。反復的人設訓練后,空乘人員按照人設角色,沉著冷靜應對,佯作不露聲色,若無其事,待信息及時傳遞和處置手段準備到位后,齊心協力,一致行動,或可一舉將犯罪分子制服。在這類情況下,空乘人員的“人設角色”無疑是確保危機化解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人設角色訓練中,信息傳遞應具有巧妙性,空乘人員在平時訓練中,應建立屬于自己的一套內部交換信息的語言和信號系統。人設角色其實是個分工協作應對危機的團隊配合,每個空乘人員都要積極入位,守土有責,善于補臺,勇敢斗爭,有機構筑系統性的防御和處置危機的銅墻鐵壁。
第二,要加強“天使服務”訓練。就空乘人員而言,提供優質服務乃是職責所在,但從危機的角度看,這一做法還有更加深刻的含義,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一般來說,優質服務應該令乘客感到溫馨舒適,化解帶來制造麻煩的沖動和愿望,進而帶來良好空乘秩序,所謂南風效應是也。一般人情況下,人們都有同理心,能夠做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在服務無可挑剔的情況下,若仍有心懷不軌之徒蠢蠢欲動,頻頻有所動作,那么,便暴露其制造“麻煩”之嫌疑,空乘人員便能夠較快地識別出來,進而及早加強預警和防范。堅持以乘客為中心,以天使般的服務甄別別有用心者,這應該成為防范和識別危機的有效招數。因此,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周到、細致、貼心的服務,不僅令絕大多數乘客對空乘人員有所贊許,也會令“麻煩制造者”難覓間隙,無懈可擊。
第三,要加強“心理咨詢”培訓。人的行動是受心理支配的,心理活動是外在行動源泉。任何制造空乘危機的人,都會在言行方面露出蛛絲馬跡。現代心理學的最新實踐顯示,交談者通過預先設定問題的交談和問詢,可以捕捉對方的思維和心理。機艙空間很小,設施固定,人物關系總體簡單,是設置心理問題的優越環境。在培訓中,可通過心理暗示、眼神、面部表情、語言語氣、肢體動作等信息,捕捉對方的心理動機,發現異動者,進而為危機處理提前做好準備。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挑戰不可能》欄目中,介紹了心理咨詢師如何通過對手手持的鮮花,以及考察對方對預設問題提問的細微反應等信息,就能夠準確判斷對手心理的鮮活案例。這些真實案例,既充分說明心理活動有跡可循,也說明一整套心理發現的技術和方法是可以學習掌握的。諸如此類,犯罪心理學、偵探技術等也應成為必修課,值得空乘培訓引進、借鑒和利用。
第四,要加強“耐受技巧”培訓。空乘危機,按照成因可分為災難性危機、治安危機和形象危機,除前面論及的威脅空乘安全的暴恐事件、治安危機外,大多數危機屬于“由小而大”的激發性形象危機。激發性形象危機的主要表現在于,乘客因航班晚點、服務不周引發的牢騷抱怨,牢騷抱怨堆積引發情緒共鳴,又引發從眾性、連鎖性、破窗性響應,最終導致群體危機。這類危機發生的共同起因是,當危機初發時,影響較小,波及面較窄,但由于空乘或地勤人員司空見慣、麻木對待,乘客負面情緒逐漸積累,最終導致較大面積的群體性沖突,引發航空公司的形象危機。由此可見,在激發性形象危機中,空乘人員一直面臨秩序性的承壓,因此,增強空乘人員的耐受性技巧訓練就顯得十分必要。在自身工作存在瑕疵情況下,無論主觀客觀造成乘客利益受損,空乘人員都要學會道歉和忍耐,積極主動應對,而不要置之不理,更不可盲目頂撞和行“忍無可忍”之舉。須知,人的情緒需要發泄渠道,當情緒經過合理宣泄和疏導之后,一般會逐漸歸于理性與平和。因此,空乘人員應該掌握一些周旋的技巧,善用集體活動、增值服務以致趣味故事、幽默話語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化解對立情緒,這也是空乘人員培訓的重要內容。
當今,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各行業領域,為防范和化解危機提供了很多助力。在角色入位和危機處理中,還可以考慮構建空乘大數據安全模型,綜合捕捉乘客人品信用、家庭背景、社會閱歷以及乘客語言交流等資料信息,科學地總結和分析空乘危機形態、種類、程度,提前入位進行預警和防控。總之,危機發生并非不可測度,空乘人員也并非消極被動等待危機發生后才加以處置,而應該通過培訓實現角色入位和能力儲備,以便事半功倍,更好地發現、規避和處置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