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小學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重要階段,一些小學生由于內在、外在等原因,產生了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教師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調整學生心理狀態的一種教育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潛在的一致性,因而,積極心理學理論下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為目標,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小學心理課堂;實踐探析
引言
小學階段作為九年義務教育中最基礎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智力、腦力進步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實施心理教育,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心理素質的基礎。而體驗式教學法是在小學心理課堂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地教學方法。本文首先介紹了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概述及重要意義,并針對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心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策略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1重要性
目前,中小學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一是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二是結合班團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進行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已有研究表明,開設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當前學校心理健康干預的最有效方的式之一。所以,結合教學實踐,以下將探析積極心理健康課堂下的三種基本的課堂模式:情境式、體驗式、辯論式。
2優化措施分析
2.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在體驗式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因素,按與學生生活經歷的關系可以分為直接情境法,即立足于學生真實的人生經歷而創設的教學情境;準直接情境法,就是指通過模擬學生的真實生活而創設的教學情境如展示同齡人的案例、經歷等;還有一種就是間接情境,即通過心理游戲、寓言故事等虛擬的場景創設的教學情境。而這三種教學情境的創設,經過長期的心理教學實踐驗證,直接情境法是最為有效地一種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心理教學中通過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的直接教學情境,能直擊學生的內心,進而引發學生最為真實的心理體驗,增強體驗式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針對現階段學生普遍缺乏社會責任心的現狀,設計了一個名為“護蛋行動”的心理課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給每個學生都發了一枚生雞蛋,并告訴學生在日常的行動中都要隨身攜帶,并要好好地呵護它、保護它,看哪位學生的雞蛋保存的時間最長。于是,學生就將雞蛋看做了自己的“寶寶”,想盡辦法來保護它,有的學生甚至專門為雞蛋做了個柔軟的包裝袋。即便如此,還是有學生陸續的將雞蛋打破,這些學生會感覺非常的難受,就像是真的朋友、親人離開了一樣。因此,通過這個心理活動,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想盡辦法呵護雞蛋,更使學生在“護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責任就是關心、就是愛、就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惦念,進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2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積極體驗
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對事物充滿好奇。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在《綱要》的指導下,運用體驗式課堂模式,設置情境體驗、角色扮演、游戲等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獲得充分的心理體驗,消化吸收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而內化為相關知識,增強其心理素質,達到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把積極心理學貫穿于體驗式學習的課堂模式全過程,在引導學生獲得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反思、概括、討論、評價等活動,從而產生新認識、情感或行動,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運用的過程。積極心理學框架下的體驗式學習模式強調“體驗是學習的重要過程”“學習是知覺與感受和行動整合的主動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積極心理學的魔力。例如,教師在進行“考考你的觀察能力”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通過游戲來開展積極心理課程,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來觀察最熟悉的學生的衣著、配飾等,然后將眼睛蒙上,被觀察的學生進行換裝,之后摘下觀察學生的眼罩,讓他們去找發生了哪些變化。在活動前,教師先進行溫馨寄語,如“請相信自己,你一定有棒棒的觀察力!”讓激勵性的話語激發孩子們的尋找熱情。在游戲結束后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小組為什么找到不同的部分比較多?”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積極的、正面的角度。
2.3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在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現代社會,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實施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心理教學中的應用更是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小學心理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首先需要教師應轉變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及教學情境的創設等方面都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觸動學生的內心,使之產生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感共鳴,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新生入學伊始,學生一般都會有緊張、焦慮、害羞的心理,為了使學生更快地適應新環境,融入班集體中,教師就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了一節“快樂交友”的心理課。在課上,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介紹,將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及性格特征等與學生進行分享,漸漸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和諧了。一節課下來,班里的學生都對彼此有了大概的了解,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學生的焦慮、緊張的心理,融入了新的集體生活中。
結語
人際關系的心理課,一般會在活動中體驗具體的方法,教師預設和講的內容會比較多。這節課打破常規,抓取了非常小的點,將體驗活動在一個故事中串聯起來,現場采用了角色扮演、采訪、腦力激蕩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減少了教師的說教,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過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分享感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從而實現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莫娟.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J].才智,2016(7):41.
[2]肖燕云.學校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及效果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