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興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生素質教育課程,科技活動又是學生最喜愛的教學內容。科技活動中涉及大量的基礎科學知識,對學生增長知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科技活動;小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驅動社會更好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成為綜合型的人才,通過滿足小學生認知需求的科技活動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與進步。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實際的教學經驗,針對如何在小學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展開一番敘述,以供參考。
一、加強基礎應用知識的指導
在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將自己的知識經驗運用在實際的問題上,獲得解決問題和創造的能力,因此,在科技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基礎應用知識的指導,讓學生首先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理念,在此基礎上展開創新實踐。在基礎應用知識的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興趣、接受能力等關鍵因素,保證基礎知識講解的效率。
比如,在讓學生進行機器人設計的科技活動時,我給學生具體講述其中的必要元件——傳感器的相關知識,首先對學生說道:“同學們,你們看機器人多么神奇!它沒有眼睛,但是卻可以自動地避開障礙物,沒有耳朵,但是卻可以根據聲音來判斷周圍的環境……其實啊,機器人能夠做到這些都要靠一個小小的物體,就是我手中的這些傳感器!傳感器是一種可以感應各種信息的檢測裝置,比如水、光、聲音、力等,能夠感應不同信息的傳感器也有不同的姓名,叫做光敏傳感器、力敏傳感器、熱敏傳感器等等,下面我們先利用濕敏傳感器來具體看看傳感器是怎么使用、又能夠發揮多大用途的吧!”接著就向學生展示了濕敏傳感器的基本使用方法。這樣,通過將相關的科學基礎知識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在擁有了豐富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再去進行操作,有助于學生做到靈活運用,提升學生對科學技術的靈活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注重科技活動的趣味性
小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年齡階段,因此,在科技活動的設計上,我們要注重活動的趣味性,保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從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實際的科技活動創設當中,教師應當善于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展開科技活動的創設,并且避免形式主義,讓學生實際地去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獲得知識運用的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比如,針對小學生都喜歡玩玩具、但是卻不會動手的特點,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玩具DIY”活動,讓學生學會利用簡單的物體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意玩具。在活動之前,我先向學生講明了本次活動的意義和目的,并且讓學生在家中搜集各種有用的簡單物品,如普通的包裝紙、廢舊娃娃、沙袋、易拉罐、壞掉的小汽車等。在活動的過程中,我首先將學生進行了分組,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利用手中的物品可能做成的玩具。為了防止學生出現不知道該怎么做或者沒有靈感的問題,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小示范,利用簡單的線、瓶蓋等物品做出了一個撥浪鼓,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操作。這樣的活動充滿了開放性和趣味性,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靈活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展開自己的想像和創意,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
在開展科技活動的過程中,為了促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將注意力集中到科技活動當中,教師應當注重活動氛圍的構建,善于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拉近學生對活動之間的距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完全地融入進來,感受到科技活動的樂趣與成就感。因此,在實際的科技活動構建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在交流上的特點和需求,使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表達和溝通,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從而在交流當中實現學生思維上的碰撞,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要注重營造溫馨平等的團體氛圍。在實際的科技活動當中,教師要融入到學生當中,與學生一起進行活動,在不干擾學生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建議。并且,教師也要善用合作教學模式,合理地進行分組,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組內交流。教師也要有效地使用教學評價,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和激勵,讓學生從中收獲滿足,從而提升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
四、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學
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創新能力,最終都是要為生活所服務的,而生活也是一個源源不斷的能量源泉,是學生創新意識不斷涌現的重要動力。因此,在實際的科技活動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存在著的科學現象,培養學生注重觀察的能力,讓學生在不斷的發展問題、提出問題當中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并且,只有深化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才能保持學生的思維時刻處于活躍的狀態,在不斷的思考當中獲得更加有效的創新能力。
比如,在科技活動中,我設計了一個“生活科學小常識”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向學生講述一些生活小常識。如針對人們都很喜歡吃的罐頭,我向學生講述了“為什么罐頭里的食物不容易變質”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是因為罐頭是密封的,在制作罐頭的時候,人們會將里面的空氣先抽離出去,接著再進行封口,這樣罐頭里的細菌就會很少,不容易發生變質;再比如,當學生在活動當中注意力不集中、犯困的時候,我因勢利導,給學生講述人會打哈欠的原理,讓學生明白當人感到疲勞時,這個時候人體內已經積累了很多的二氧化碳,也因此,人體必須有足夠的氧氣來平衡身體的需求,而打哈欠就可以通過排除二氧化碳、吸收氧氣來完成這一操作,并能起到消除疲勞的功能,等等。這樣,通過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種趣味科學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感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思維活躍的年齡階段,小學是落實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重要時期,在小學科技活動創設過程中,教師將要重心放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挖掘上,讓學生學會將零散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問題當中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真正地發揮出科技活動的教育價值,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盧文超.淺談在科技活動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評論,2017,7:99-105.
[2]傅樺.科技活動中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J].新課程,2017,10: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