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娟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土地耕種面積廣闊。據鄉村振興一號文件指出:各地區將科學編制規劃作為重要任務,堅持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典型引路,不搞形式主義,扎實推進。為建設美麗鄉村進行鄉村布局與規劃分析,為科學布局并實現有關要素的協調配置,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生態和諧統一,各地區開始重視鄉村空間布局規劃。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空間規劃;策略
引言
受到社會、經濟、政策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我國關于鄉村空間規劃的研究遠遠少于城市空間規劃。目前,我國鄉村空間呈現出居民點分布分散、村莊空心化、“三產”和“三生”空間分布混亂等特點,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相互制約。2018年,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出臺,對鄉村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的需求發生了重大改變,需要以農業為核心的六次產業融合發展空間布局、以農村為中心的生活空間布局和人與自然一體化的生態空間布局。
1 鄉村振興相關概述
鄉村振興是指通過制度創新、政策支持和工程技術等手段,改變現有制度-環境-技術條件下鄉村發展滯后甚至衰退的態勢,促進鄉村轉型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圖1)。鄉村振興發展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綜合的過程,包括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人文耦合過程。
圖 1
2 鄉村振興視角下我國鄉村空間規劃策略
2.1 踐行生態優先理念、合理確定各類紅線
鄉村空間規劃應以提高鄉村生態韌性為目標,踐行保護先行、自然修復的生態理念,依據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從縣域、鎮域、村域三個空間層次,建立規劃內容銜接、規劃引導一致的鄉村空間規劃體系,并通過簡化規劃層次、明晰規劃權責形成鄉村空間規劃的統籌協調體制。在縣域層面,結合鎮村結構體系,合理確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建設用地邊界線三條紅線,明確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城鎮空間并清晰界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在鎮域層面,結合各部門的管控職責,進一步對各類紅線內部功能和邊界進行管控細分。在村域層面,結合生態宜居各項工程的現實需求,協調各類建設項目的空間布局、統籌各類資金預算、合理確定實施時序并制定年度分項建設計劃。
2.2 科學謀劃農業空間、挖潛布局新興產業
在縣域層面,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滿足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前提,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在鎮域層面,應結合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需求,統籌謀劃種植業用地、養殖業用地、設施農用地的空間,優化農業生產力區域布局,規范農業發展空間秩序。在村域層面,結合村莊農業資源特色和土壤環境條件,加強農作物種植類型的空間引導,優化田塊布局,明確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的規模和布局。開展全域土地整治,有效推動鄉村低效工業用地、宅基地(一戶多宅)專項整治,鼓勵建設用地復合使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通過建設用地內部規模、位置和性質的調整,實現存量建設用地的布局優化和空間挖潛,為新興產業發展預留彈性發展空間。
2.3 功能創新鄉村生活空間
鄉村空間規劃建設不僅要重視規劃的多元性還要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強調結合鄉村現狀通過新的形勢科學規劃,既要順應新形勢發展又要滿足鄉村社會要求。隨著人們生活要求的多元化發展,當前功能已經落后人們居住要求,必須要增設有助于人們生活的設施,增強空間活力。基于這一條件下,區域范圍應將空間看作總體性要素,融入城鄉規劃建設。為滿足各鄉村人們生活、物質要求,鄉村空間規劃時要綜合分析鄉村與外界之間的交流形式,規劃與布局中為人們交流創造便捷。因此:①構建人性化、多樣化,舒適化的鄉村生活圈,推動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滿足人們對田園式、慢節奏鄉村生活的向往;②在原有傳統建筑村落格局基礎上,優化原鄉居空間規模和集聚形態。實現“組團式、生態化、田園式”的鄉村生活空間建設模式;③凸顯鄉居空間的功能性與創新意識,不僅要體現庭院空間與公共空間便捷效果,功能即是確保人們庭院空間與通往公共空間交通的便捷,創新意識是保證功能性的條件下找到適合的布局形式。
2.4 統籌“三生+三產”空間規劃
鄉村空間由鄉村聚落空間、生態空間、基礎設施網絡空間、產業與經濟空間、社會組織空間、鄉土文化空間等物質空間和非物質空間構成。即鄉村空間包括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和生產空間,也包括第一產業空間、第二產業空間和第三產業空間,每一種空間都可以形成對應的空間規劃圖,并且每種空間規劃圖存在差異,若差異太大則容易造成規劃沖突等問題。此外,實現鄉村振興目標要求融合、協調和可持續的鄉村“三生+三產”空間,達到全領域和全方位振興鄉村。因此,要實現用“一張圖”滿足振興鄉村的空間發展要求,就必須加強統籌“三生+三產”空間規劃方面的研究,提高規劃功能的綜合性。
2.5 田園綜合體規劃
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為主導,融合了工業、旅游、地產、文化、商貿和娛樂等三個以上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平臺。我國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地區于2017年5月確定,其中包括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等18個省份共36個試點地區。這些試點地區涵蓋了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各地區的規劃經驗分析對類似地區的規劃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也對田園綜合體由少數試點到全面推廣具有重大意義。但當前研究以特色小鎮規劃經驗、模式創新、實施路徑等為主,對田園綜合體規劃評價及其他地區實際規劃研究的較少。因此,對田園綜合體規劃經驗總結分析和推廣研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所需,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結語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推進鄉村空間規劃改革是強有力的手段,對此,在明確認知空間規劃重要性的基礎上,應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立足實踐,從多層面,多角度出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姜長云.全面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J].經濟研究參考,2017,(63)∶18-20.
[2]孔祥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J].農村金融研究,2018,(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