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社會,人們對蛇這個形象一直處于一種矛盾的情結之中,即崇拜與恐懼,加之以幻想三者結合的復雜情結。因為對蛇的未知,所以崇拜;因為對蛇的威脅,所以恐懼;又因為對蛇的崇拜,所以幻想。故本文從蛇崇拜、蛇恐懼以及蛇幻想三個方面敘述古人對蛇形象觀念的流變與矛盾情結。
關鍵詞:矛盾情結;崇拜;恐懼;幻想
在遠古社會,由于先民生產力低下、生存條件惡劣,而常常受到蛇蟲等的侵擾。在蛇對先民生活生存的威脅下而產生了對蛇的恐懼情結,但又由于對蛇的各種奇異現象如生殖力與生命力強盛(蛻皮、產卵多)的未知,從而又產生了對蛇的崇拜情結。之后隨著古人生產力的提高、生存條件的改善,人們對蛇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從而在蛇恐懼與蛇崇拜的基礎上產生了蛇幻想情結。
一、蛇崇拜
中國早期神話形象多是以一種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如《山海經》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關于古代神人的記載,以蛇的形象出現的神或怪亦不乏其數。這是由于古人受思維認識的限制,對自然界的存在處于一種未知的狀態,故對其自然現象產生了崇拜之情。這具體表現在古人對蛇的恐懼和崇拜:一是對蛇威脅的恐懼,二是對蛇神秘力量的崇拜。
在創神神話中有關于盤古蛇身的記載。《藝文類聚》引吳·徐整《三五歷紀》:“后乃有三皇,盤古之君,龍首蛇身,……,死后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蛇身盤古死后全身化為山河湖海、樹林草木。這也象征著遠古人民對盤古蛇型特征生命力延續的崇拜。先民對蛇冬季“死亡”、春季“復生”及夏季蛻皮后更為強盛的現象尤為崇拜,《山海經·海內北經》載:“開明東游巫彭、巫抵、巫履、巫凡、巫相,加窩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窺者,蛇身人面。”這也表明了先民對蛇生命不死能力的崇拜。
其他如感生神話,《路史·后紀一》注引《寶櫝記》:“帝女游于華胥之淵,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庖犧。”華胥氏感生而生伏羲女媧,皆為人首蛇身之狀。《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系譜》載:“伏羲人頭蛇身……”,《拾遺記》卷二又載“蛇身之神,即羲皇也。”伏羲女媧結合產生人類始祖,從而孕育出了中華民族。不管是華胥氏感蛇而孕,還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相結合而孕育出華夏子孫,這都象征著遠古人類對蛇的多產生殖崇拜。
二、蛇恐懼
古人因為蛇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而產生蛇崇拜,但這種崇拜情結絕不是完全充滿敬意的崇拜,而是摻雜了恐懼情感的,即這種崇拜是一種蛇崇拜和蛇恐懼相結合的矛盾情結。古人對蛇的恐懼亦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于人對蛇的未知,二是出于蛇對人的威脅。
未知多來自于蛇蛻皮新生,無足而行如飛,肢體截斷卻仍能存活及生命力和繁殖力強的方面。這些“怪異”現象雖給先民造成了很大的恐懼,但更多是引發先民對蛇這些能力的崇拜。蛇威脅則是造成先民蛇恐懼情結的主要原因。《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山海經·大荒北經》載:“相柳者,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歟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之。”上古時期人們因生產力低下、生活條件惡劣而不能抵御蛇的威脅,故將蛇看作成邪惡勢力,而產生對蛇的懼怕心理。正因如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便把這種懼怕心理利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表現出來,如將蛇塑造成噩運疫病之源。《搜神記》記載:“揚州別駕顧球姊, 生十年便病。”因卦得知乃“先世曾伐大樹, 得大蛇殺之, 女便病。”又載“見有大蛇, 婦乃作湯, 灌殺之……未幾, 其家疾疫, 死亡略盡。”在這些民間傳說中,古人將蛇與災疫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蛇幻想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古人對蛇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蛇的形象不再神秘莫測,對蛇的崇拜和恐懼也逐漸緩和。古人不再滿足于對蛇的崇拜和受制于其帶來的恐懼,故欲將神話中的蛇世俗化以為世俗服務,或幻想成征服對象加以擊敗。蛇不再是處于神圣不可攀的地位,而是開始融入古人日常生活之中。這具體表現蛇紋在古代陶器、青銅器、壁畫等所保留的圖案及不同造型的蛇紋飾和民間故事中。
首先是世俗權力地位的賦予。古人視蛇為地龍,《洪范·五行傳》載:“蛇,龍之類也。龍無角曰蛇。”可看出古人將蛇的地位抬得相當高。古代還有蟒袍加身的說法,這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意味著位極人臣。蟒衣的蟒紋形似龍紋,只是龍為五爪,蟒為四爪,可見蟒衣之貴重。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中對“蟒袍”作了詮釋:“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初,始以賞虜酋。”可見,蟒袍在政治上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其次則是世俗生活地位的賦予,這主要表現在各種器物上的蛇紋及關于以蛇為形象塑造的作品。器物蛇紋來源于古人對蛇的崇拜。蛇紋器物不僅僅被注入生命延續、生殖力強的愿望,還有著象征著吉祥、財富的意味。蛇在世俗生活地位還體現在民間故事中的蛇幻想故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便是《白蛇傳》的故事和蛇郎的故事。《白蛇傳》故事中的白娘子與許仙美好的夫妻生活盡管是不倫不類的異類之戀,卻仍被古人所接受,這不僅因為這是一段自由美麗的愛情故事,也反映古人在蛇崇拜基礎上的蛇幻想情結。蛇郎的故事則有兩種類型,一是蛇郎始祖型,二是大蛇郎與兩姐妹型。前者是古人對蛇生殖的一種崇拜,屬于蛇崇拜,這里不論。后者則是古人在蛇崇拜基礎上的蛇幻想故事,大概是講一條蛇所化身的美男子與兩姐妹的故事。故事中的妹妹受姐姐嫉妒而被殺害后靈魂不滅,多次化身為靈物,雖遭姐姐反復迫害,卻不斷重生以至最終復活, 夫妻團聚。在這不斷的靈魂變化到最后復活的過程中,正體現了蛇的生命延續的象征。此外,故事中的蛇郎由貧賤變富貴也是古人對蛇所象征的財富的崇拜。
至于對蛇恐懼征服的幻想不僅體現在以上所說的提升蛇的地位以為世俗服務,還體現在一些文學創作中邪惡勢力的征服的故事中。如后羿射殺修蛇的故事,又如桃花仙女智斗黑蛇精的故事。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們對蛇形象由崇拜與恐懼的矛盾情結到幻想的情結,表現了在古人的生活中,一方面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制,而只能對蛇的神奇力量表示恐懼,一方面由于主觀條件的需求,古人又對蛇的神奇力量表示崇拜。直到古人擁有了一定的改善了的客觀條件,就希冀將蛇的神奇力量為我所用,從而進一步提升自我主觀條件的滿足。這表現了在對蛇形象觀念的流變過程中,人們對平安辛福生活的不斷追求的情結。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故事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袁珂.山海經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3]代岱.中國古代的蛇崇拜和蛇紋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8.
[4]張振岳.解讀中國蛇文化的祥瑞內涵[J].紡織科技進展,2009(3).
[5]張志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媧與蛇圖騰崇拜——兼論<山海經>中人首蛇身之神的由來[J].西北民族研究,1990,(1).
[6]蕭兵.操蛇或飾蛇——神性與權力的象征[J].民族藝術,2002,(3).
作者簡介:宋明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