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鋒
摘要:課堂提問,既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課堂上是否有效的提問主要體現于能否足以吸引學生,鼓勵學生學習;能否對教學目標提供足夠的機會;能否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能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等。本文基于《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一課,自己在磨課過程中就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來談談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有效課堂提問的方式以及一些注意點,以切實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 自然有效 ?課堂提問
一.引言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眴栴}是思維的起點,問題是創造的開始,問題是學習的開端。沒有問題就沒有數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首先要提出問題。在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十分重視數學問題情境。
二.問題的提出
“問題”是解決人類思維的一種普遍的表現形式,也是心理學家熱衷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從課堂提問到新概念的形式與確立,新知識的鞏固與應用,和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與提高,以及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增強,無不從“問題”開始,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努力實現。課堂提問是啟發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豐富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參與學習,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知識。教師在授課中的提問,可以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一方面依據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學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師的再加工——“問題”的設計,那么如何把握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呢?
前段時間自己上了一堂研討課——《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在整個磨課過程中自己在提問這一環節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提問言不達意,學生不理解老師的意圖,還有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等。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提問變得更有效呢?我在不斷地反思、摸索著……
三.課堂提問中常遇到的幾個問題
從精雕細鑿的角度看,每一節課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如課堂教學的提問,就有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地方。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及聽課,發現很多老師在課堂提問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提問太快,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有的老師總是擔心教學進度完不成或者自己認為問題很簡單,問題提出之后沒過幾秒鐘,學生都還沒有思考的時間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叫學生回答,甚至自己就開始幫著回答了。
2.提問太膚淺,變成了一種對錯的判斷。有的老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沒有根據學生實際創設課堂提問,為提問而提問。這種情況的具體表現有:①表面性提問。旨在追求熱鬧場面,問題膚皮了草,要求一問齊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②習慣性提問。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③懲罰性提問。發現某一學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發問,借機整治。這樣的提問,不但不能激起學生思維,反而會使學生思維受到抑制,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假思索,隨意應付的壞習慣。
3.提問言不達意,學生不理解老師的意圖。有的老師自己的設想很好,但對問題的語言推敲不夠嚴密,因此問題提出之后,自己想要的回答和學生所想的不一樣。
4.問題過于深奧,學生無從答起,課堂出現冷場,教師或責備學生,或自問自答,這樣的提問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問題指向性不明,學生無從答起。這類問題在平時的課堂中經常會出現,很大原因是因為老師準備不充分,草草提問,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死氣成成。
四.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關鍵在課堂提問的設計和運用是否得當和得法。提問的成功,總是由于問題提得好,提問的方式方法恰當。所以,要獲得課堂提問的成功,就必須十分重視課堂提問的設計和運用的研討。從課堂提問的全過程說,它包括提問的設計以及“設計”的運用兩個階段?!霸O計”是“運用”的前提和依據,是課堂提問能否成功的基礎。因此,在整個課堂提問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把“問題”的設計放在首要和重點位置上來考慮。那么,如何讓課堂提問變得更加自然有效呢?我認為應當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問題”的設計要有趣味性(結合實際,貼近生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調動,激勵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為之奮斗的宗旨,結合實際,貼近生活就能讓“問題”走進學生,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這就為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基礎、動力和保證。如學習《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時,可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剪紙,學習概率知識時,可引入生活中的彩票,引起同學的興趣。
2.“問題”的設計要有啟發性(利于思考,富于啟迪)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數學問題的設計更應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學生能夠自己發現的問題,教師決不包辦,學生自己能夠思考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問題”設計的啟發性就是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以問促思,以問促問,促進學生不斷地再思再問。如在《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中我在讓學生回答軸對稱圖形畫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一般步驟時先讓學生回顧下剛才例題我們作圖的步驟,再思考:
(1)如果由你拿到這個軸對稱圖形,你會在坐標平面內怎么畫呢?
(2)如果要把一個軸對稱圖形畫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怎樣畫才簡便呢?
(3)現在你能概括下在坐標平面內作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步驟嗎?
這樣的設計不斷激發學生去思考,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類比、聯想等數學思維方法,最終學生也回答出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3.“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指向性
“問題”設計的針對性不僅表現在對課堂提問的設計,而且也產生于學生階段學習中的存在問題,即針對問題有目的地去進行“問題”設計。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針對性強,學生感觸深,收效好。
如《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展示課中,我在出現課題后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會想到本課我們要學習的是什么呢”?這個提問就是因為指向性不是很明確,結果課堂一片寂靜,沒有任何一只手舉起,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一開始就影響了整堂課的效率。
4.“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鋪設“階梯”,逐步深入)
圍繞某個總“問題”的解決,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來降低思維難度,這就是“問題”設計的層次性。例如:在《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一課中讓學士概括出點坐標關于坐標軸對稱的規律。我安排了下面一組問題:觀察三個點及它們對稱點的坐標,有什么特別之處嗎?你有什么發現呢?(觀察坐標,哪些變了,哪些沒變?小組交流).如果改變點的坐標,這個規律仍然成立嗎?既然如此,大家能否用字母來表示一下這個規律呢?同學們能否把剛才這個規律中的兩句話更簡單的概括為一句話?這樣的安排,通過鋪設問題“階梯”,去層層深入,引人入勝,在學生積極思維的活動中讓他們取得成功并飽嘗成功的喜悅。
5.問題的設計還應注意系統性
一篇教材,所設計的當然是不會只有一個問題,它總是包含有若干個問題。這些問題,有中心問題,也有是非中心問題;有重點問題,也有非重點問題;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有的應當放在開頭,有的應當放在中間,有的應當放在結尾。教師在設計組織這些問題時,應當注意它們的系統性,把這些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和內部聯系有條有理地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我以前在《平方根》一課中我導入中設置了“如果有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為10平方米,那么它的邊長是多少呢?”這樣一個問題來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整堂課的中間我穿插回答了這個問題,這種前面設置疑問,后面解答疑問,有了照應,有條有理地組合成一個整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問題”設計的優化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課堂教學改革中必須重視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它的效應不單單表現為課題教學效益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中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此良性循環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不斷得到錘煉與增強,這樣才能是他們從“學會”逐步走向“會學”。
五.對自然而有效的提問的幾點思考
(一)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方式
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方式有多種,如果教師運用得當,都能夠做到自然而有效,常見的自然有效的提問方式有:
1.遷移式提問
不少數學知識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類似之處,其間也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在提問或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對新知識的提問。通過提問,為學生架起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的橋梁,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新內容中去。
例如,讓學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時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平方根的概念,從平方根的概念導出立方根的概念學生會覺得非常的自然與容易。如此設問,能使學生輕松地將新舊知識同化,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發散式提問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進其知識的內化。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出能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的知識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這類提問難度較大,必須考慮并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都屬于這一類型。
例如在七上有一題作業題解方程:4(x-1)-6(3-4x)=7(4x-3),學生拿到這一題,通常都是按常規方法:先去括號,然后移向、合并同類項,最后兩邊同除以系數解出方程。學生解好后,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這題呢?這一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馬上開始動腦思考,最后有好幾個學生用簡便方法解出了這道題目。
3.遞進式提問
基礎較差的學生思考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更是一籌莫展。尤其是面對一些較復雜的新問題是,即使基礎較好的學生也難于一下擊破。而在教學重、難點時學生可能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困難了,因此教師必須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由淺入深,化繁為簡,把教學的難點分化瓦解,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例如,在下式的空格內填入同一個適當的數,使等式成立:
12×46 ? ?= ? ?64×21(46 ? ?和 ? ?64都是三位數)
你可按以下步驟考慮:
(1)設這個數為x,怎樣把三位數46 x ?和 x 64轉化為用關于x的代數式表示?
(2)列出滿足條件的關于x的方程;
(3)解這個方程,求出x的值;
(4)對所求得的x的值進行檢驗。
有了這四個問題作鋪墊,學生再進行探究,問題就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決了。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解答不僅使學生領略到發現和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而且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深刻性。
4.激趣式提問
“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而數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的提出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創造生動愉悅的情景,激發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講完“三角形全等判定——角邊角定理”
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明不小心將家里一塊三角形
裝飾玻璃打碎成兩塊(如圖),現要到玻璃店照原樣配
一塊,你認為小明要帶幾塊玻璃去?為什么?
這樣的提問,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貼近了生活,學生產生新奇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充分感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5.激疑式提問
學生理解掌握數學概念需要經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過程,而學生在學習數學定義、定理、公式的內容時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這時教師應從知識的正反兩方面來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下結論,以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例如,“平行線的定義”學生不難理解,學生也提不出什么問題。教師可以反過來問學生:在平行線的定義中,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內”呢?這樣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向空間擴展,從而搜尋或想象出反例,從而加強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對平行線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嚴謹。
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議。通過對提出問題的剖析,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會學生思考鉆研的方法。
6.伏筆式提問
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提問所聯系到的舊知識,降低思維難度,并給學生解決問題指明方向,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路架橋。
例如,在講授新浙教八年級(下)“證明一”中讓學生回憶“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是什么?”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當時我們是如何用折疊的方式得到的?”“你能否從折疊這一方式中得到什么啟迪?”這樣一來,怎樣引輔助線這一難點就很容易被突破。
(二)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幾點注意點
教師提問不僅是為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或使教學向更深一層次發展。為了使提問更自然有效,教師必須注意提問過程中的一些要求。
1.明確與清晰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首先要求十分明確,要能使學生確切地理解。每次提問都必須以落實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增強學習數學動力為根本。其次,教師要錘煉語言,要求所提問題的表達深入淺出、清晰明快、簡明扼要、連貫清晰,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難說清的問題。因此,教師須認真備課,所提問題須反復推敲。
2.適度與速度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要做到適時適度,講究實效、恰到好處。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人而異地提問題,不能太易或太難。還要注意提問的時間把握。同樣的一個問題,如果時間火候把握不當,也達不到自然有效的啟發效果,因為學生思考問題需要時間,對學生思考到什么程度,教師應該通過察言觀色,選擇恰當的時機及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提問啟發。
3.對象與反饋
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對象把握。一般來說,對于某個問題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方式先向全體學生進行提問,注意信息反饋,看自己的啟發程度是否達到理想的程度,然后再指定個別學生進行回答,將群體的思路通過個體的回答體現出來。如果某個問題只有幾個學生思路受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地選擇提問對象和場合合理地提問,盡量達到全員過關的目的。在提問后,還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特別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盡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其予鼓勵,即使出錯也不要責備,幫助學生從“無疑、有疑、敢疑”到“善疑”。
六.結束語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貫穿整堂課的始末。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自然有效地進行問題設計,并采取不同提問方式進行設疑、導疑和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課堂提問變得更加自然有效,師生互動更加和諧,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方均斌.中學數學教學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2.邵瀟野.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優化策略[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3)
3.季菊.課堂提問的技巧[J],初中數學教與學, 2015(4)
4. 彭鋼 蔡守龍.《新課程教學現場和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