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兵
一個國家和民族神圣而莊嚴的盛典!
從開國大典上的“萬國牌”“騾馬隊”,
到“九三”閱兵場上的中遠程導彈令世人矚目。
這條閱兵路,
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和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
天安門廣場自新中國成立后,共經歷過15次閱兵。從1949~1959年連續舉行過11次國慶閱兵。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又分別于1984年、1999年和2009年舉行了3次國慶閱兵。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也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通過以下這組珍貴影像,讓我們一起重溫這15次閱兵的經典瞬間。
1949年國慶
開國大典,第1次國慶閱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第一次公開亮相。受閱部隊裝備幾乎全部是戰爭中繳獲的,號稱“萬國牌”。為防止敵機襲擊,人民空軍的飛機則帶彈受閱。
1950年國慶
第2次國慶閱兵
首都北京40萬人民群眾舉行了盛大游行,歷時3小時25分鐘才全部從檢閱臺前通過。此次閱兵最壯觀的景象是騎兵部隊駕馭1900 匹白色駿馬,以6路縱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1951年國慶
第3次國慶閱兵
受閱部隊由前2次的海軍士兵和軍校學員,換成了正在軍事學院受訓的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的高級軍官。本次閱兵首次出現了民兵方隊,他們是華北老解放區戰斗英雄和工作模范。
1952年國慶
第4次國慶閱兵
公安部隊首次參閱。本次閱兵的亮點是民兵方隊成員來自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他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手中拿著新式輕武器。160輛摩托車載著步兵方隊,浩浩蕩蕩通過天安門。
1953年國慶
第5次國慶閱兵
中國人民志愿軍代表團出現在天安門觀禮臺前。火箭炮兵方隊第一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此次閱兵,拖拉機牽引著加榴炮隆隆而過,“拖拉機拖炮”的新聞照片成為當時風靡全國的攝影佳作。
1954年國慶
第6次國慶閱兵
這次受閱部隊中第一次出現了傘兵方隊。而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是最后一次接受檢閱。此次閱兵,受閱部隊武器裝備基本是蘇式的。這是我軍武器裝備的一大進步。
1955年國慶
第7次國慶閱兵
這是我軍實行軍銜制后的第一次閱兵。部隊官兵穿著嶄新的制式軍服,佩戴軍銜、領章,軍容煥然一新。一位38歲的少將被挑選擔任閱兵部隊領隊。彭德懷元帥身著嶄新的禮服在楊成武上將的陪同下檢閱了陸海空三軍,周恩來總理說:此舉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結束了有軍無將的歷史!
1956年國慶
第8次國慶閱兵
這是唯一一次在大雨中進行的國慶閱兵。閱兵部隊乘坐的是第一批出廠的國產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部隊也初次公開亮相。由于下雨,空軍飛機未能受閱。
1957年國慶
第9次國慶閱兵
國產噴氣式轟擊機、殲擊機第一次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閱,有的飛機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建立過功勛。幾乎所有的飛行員都是戰斗英雄,其中還有少數民族飛行員。
1958年國慶
第10次國慶閱兵
受閱方隊最引人注目的是我軍在開國之后創建的軍事學院和步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空軍、海軍等軍事學校的將校學員。
1959年國慶
第11次國慶閱兵
此次閱兵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 周年,參加閱兵典禮的各界群眾人數達70萬人,盛況空前。受閱部隊的裝備中最新式的自動步槍、大炮、坦克、高速噴氣殲擊機,都是中國自行制造的。
1984年國慶
第12次國慶閱兵
建國35周年慶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閱兵。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都是國產現代化兵器,海軍導彈部隊方隊、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方隊和戰略導彈部隊方隊尤為引人注目。其中戰略導彈部隊是首次向世界亮相。
1999年國慶
第13次國慶閱兵
建國50周年慶典,是之前歷次國慶閱兵中兵種最多的一次。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部隊第一次匯入受閱大軍中。此次閱兵,第一次向世人揭開了海軍新型艦載武器的面紗。空中10個飛機梯隊首次由三軍航空兵聯合組成。加受油機梯隊首次參閱。
2009年國慶
第14次國慶閱兵
建國60周年慶典,此次閱兵是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成就的集中展示,這是“厲行節約”前提下的閱兵,也是21世紀的第一次閱兵。此次閱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閱兵史上最“原創”的一次。從飛機、導彈、坦克,到火炮、自動步槍,參閱的武器裝備全部都是“中國制造”,九成以上是國慶閱兵場上的新面孔。轟油-6、99式坦克等老面孔,也都與時俱進,作戰效能大為提高。
2015年9月3日
第15次 “九三”閱兵
“九三”閱兵是首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的閱兵,目的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此次閱兵,我軍動用了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200架,編組成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擊、戰略打擊、信息支援、后勤保障六大模塊,其中84%的裝備為首次公開亮相,有許多是新近研發的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閱兵是我軍二炮裝備在歷次閱兵中展示型號最多、枚數最多的一次。與1984年、1999年、2009年歷次閱兵相比,導彈裝備的規模水平有了較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