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語文教學,究其根本是對人的教育與培養,其人文性決定了我們必須關注人的成長與心靈塑造。也就是說,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教師只是幕后的導演,一切課堂的藝術都由學生自我生成、自我提升,這樣的教學才更貼近于新教學背景下的課堂實際,也必將帶來教與學的新立場。
一、抓住關鍵,從教學文本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鑒賞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向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而在合作探究中注重小組學習,使學生自求方法,自得體會。最后由教師適當點撥提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教材文本中一篇篇優美的詩文,是豐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靈去解讀,去體悟。教師領悟了,才能以此引導、啟發學生,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深味人類文化的經典,夯實學生文化素養的大廈根基,使語文學習不只是懂得知識,更能進入一個充滿詩意的、散發著文化馨香的意境。 這樣,我們就在具體的課堂上,創設容易引領學生感知的情境,讓他們更好地感知文字以及文化的魅力。
比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離現在有些久遠,文字有些半文半白,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文章的文化內涵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呢?我思忖再三,決定引用宋人張載的話導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文人的普遍心聲,更是中國知識分子難以割舍的家國情懷,那么,北大校長蔡元培是如何以自己的言行來體現這一切的呢? 請讀課文《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學習猶如吃飯,沒有食欲,再好的美食也難以下咽。為此,我們每次呈現文字盛宴之前,都精心設計導入,以充滿生命活力的生命主體去溫暖、激活、滋潤學生,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品嘗的熱情,在我們的課堂上都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會感情,思想碰撞思想,進而讓他們懂得欣賞崇高,學會感受美好, 從而在對文化的理解與承遞中擁有更為豐美的人生。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來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也更能激起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尊重、相信學生,學生才會樂于積極思考,我們的教學才會取得成功。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給予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閃閃發光;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功體驗,給予學生賞識和及時的鼓勵,這不僅表達了對學生個性特征的真正尊重,而且還表達了教師、家長的期望,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成功的體驗,需要得到肯定和贊譽,需要積極的心理暗示。
另外,我們還要根據高中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在難度不大或延伸式的教學探究中,可直接讓學生嘗試掌握新的知識,教師并為此提供獨立探索問題的余地。思起于疑;疑,必激起了學生思考的欲望。當思考有了結果時,學生就產生了說的愿望,交換思考所得。有見解才有交流,有了交流又有新的思考。
三、培養學生的日常習慣。
其一,質疑的習慣。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才能更好的在社會立足。我們的課堂,一直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善于質疑問難,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進步的關鍵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于向別人學,善于傾聽,非常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而我們教師還要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這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課堂才會更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