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要寫封家信,交代子孫后代將革命進行到底;
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關……站得高望得遠,
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處燃燒!”
劉伯堅,四川平昌人。1921年,加入中國少年共產黨(后改名為旅歐共青團),不久轉為共產黨員。1923年,任中共旅莫支部書記。1926年,任國民聯軍(原西北軍)政治部副部長。1927年,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1930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蘇區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底,擔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1932年5月至1934年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10月,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21日犧牲,時年40歲。
1920年6月的一天,劉伯堅在上海霞飛路辦理簽證和代訂船票,遇見老鄉林修杰、蒲照魂,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來到路邊的一家四川豆花店,說出國前再嘗一嘗家鄉的味道。
小伙子們邊吃邊聊,老板也在一旁陪著他們。林修杰、蒲照魂談起家鄉兵荒馬亂,經濟蕭條,不覺凄然淚下。劉伯堅心里也翻騰得厲害。家里為了自己求學,早已家產當盡,負債累累,多虧了幾位鄉親學友捐助……他想,等到了法國,只要肯出力氣,找得到工做,就能掙到錢。
豆花店老板不待劉伯堅說完,早已熱淚漣漣,當即回屋取出一些大洋,饋贈給他。劉伯堅拒不肯收。老板激動地說:“我們雖然萍水相逢,但我也是中國人。雖然無才留洋求學,但對于有志于救國救民的青年,是十分敬佩的,望不以其微薄而拒絕。”
劉伯堅推辭不下,握著素昧平生的老板的手,熱淚盈眶,說道:“謝謝你老哥,中國有希望!”他在旅歐期間,多次寫信告訴家里,這件事給他巨大的勇氣和力量,也令他在海外時刻不忘。
拒款大會上,一聲喝下,眾人暴打賣國賊
1921年春夏,北洋政府秘密派人到巴黎借款,大部分都借款用來扶持即將破產的法國資本家。消息傳出,群情激奮。8月13日,中國留法各團體在巴黎哲人廳召開了一場拒款大會,劉伯堅、聶榮臻、周恩來等人出席。
會上,突然來了兩個不速之客。他們身穿西裝,手持文明棍,不可一世地朝主席臺走去,自稱是中國駐法公使的秘書王某和沈某。來得正好!大家一致提議:要王秘書公開秘密借款的真相。王秘書矢口否認:“借款這件事,也不知哪里捏造的,實在沒有這件事,諸位也不知看的什么報,請拿來我瞧瞧……”
這番話激起了到會學生和華工的極大憤怒。劉伯堅氣憤已極,從座位上站起來,吼道:“龜兒子,賣國賊,不打你如何肯招!”熱血青年將二人一頓痛打。
大會主席團苦口相勸,大家才罷休。大會繼續進行,通過了拒絕借款的議案,公使館的兩位秘書不得不在上面簽了字。
“拒款運動”取得了勝利,第一次彰顯了勤工儉學學生及華工團結的力量,劉伯堅置身于運動前列受到了鍛煉。
1922年,劉伯堅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發起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這是當時西歐唯一的共產黨小組,成立時只有十幾個人。1923年,劉伯堅和熊味耕介紹聶榮臻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之后,他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并任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年的東方大學學員施益生記憶深刻:
1925年11月,我到達莫斯科,進入東方大學……他早收到旅歐總支部的通知,正等候我,立刻為我辦理了入學手續和轉黨關系手續,作了住宿和生活上的安排。這是我第一次和劉伯堅同志見面和接觸,他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好印象,覺得他對同志非常熱情、愛護,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劉伯堅負責的旅莫支部,不僅管黨團員的生活,還管中國留學生的工作,也承擔旅蘇華僑事務,所以人們都親切地稱旅莫支部為“黨內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
點石成金西北軍
1925年,西北軍閥馮玉祥受到中共北方局幫助,到蘇聯考察學習。他到莫斯科后,多受到劉伯堅的照顧。1926年9月,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產國際交派的改造西北軍的任務后,劉伯堅陪馮玉祥穿過外蒙古荒原(同行的還有國民黨要員于右任等人),進入綏遠(如今在內蒙古西部)。當地雖然有十幾萬西北軍,內部卻很混亂。士兵們軍衣破爛,面有饑色,對政治概念一片漠然。一次于右任在家休息,一個士兵進了內堂,抓起他的金表就走。一個下級軍官說:“于先生,請原諒一點兒吧!我們隊伍從南口撤退,整天挨餓受凍,人心已經渙散到無法收拾了……”
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師后,馮玉祥組建總司令部,劉伯堅任政治部副部長,主持政治部工作。為了振奮渙散的軍心,劉伯堅到各個軍建立了政治工作機構,并辦各種訓練班,每天工作都在18個小時以上。這時,中共中央派遣劉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干部到西北軍中來,他們都在劉伯堅的統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隊,擔任政治工作干部。
這期間,劉伯堅表現出的豪邁氣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級軍官感到欽佩,楊虎城、吉鴻昌、鄧寶珊、趙博生、董振堂等都與他交上了朋友。日后,他們有的成為黨的重要統戰關系,有的還起義加入了共產黨。
劉伯堅身為新建的政治部負責人,職務超過軍長,卻同士兵和下級軍官一樣行軍,經常同大家談心。這些在舊軍閥隊伍中長期生活的人都說:“劉部長真是沒有一點架子,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大官。”劉伯堅的演講能夠道出這些苦難深重的士兵的心里話,因此大家又紛紛反映說:“聽過劉部長一次演講,當得了三個月的餉。”由于西北軍官兵都知道他是共產黨員,由此感到共產黨的作風就是好。一次,馮玉祥的秘書開會時輕率談話,插科打諢,劉伯堅當即站起來,一臉肅然,當著馮玉祥的面嚴厲批評道:“開會是革命工作之一,大家不可隨便嬉笑。”
馮玉祥后來在《我的生活》一書中這樣評價:“他(劉伯堅)每日工作18小時,整日孜孜不倦,真是眠食俱廢,故工作有特殊成績……我即無法不欽佩他。”經過四個月,這只曾經被打得鼠竄,軍紀渙散的軍隊,徹底起死回生,不僅迅速擴大到30多萬人,還占據陜、甘、寧三省大部分地方,為北伐勝利積蓄了力量。劉伯堅也在西北軍中獲得了“軍中驕子”的美譽。
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劉伯堅的突出貢獻便在于奠定了黨在西北軍中的影響。這支舊軍隊在馮玉祥的帶領下,有著相對比較樸實的作風,官兵也大都是較少帶兵痞惡習的窮苦農家出身,但他們畢竟是從北洋軍閥部隊中分化出來的。劉伯堅利用西北軍中的有利條件,把革命的思想注入官兵中間,同時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影響他們,因而才有點石成金、枯木逢春的奇效。
劉伯堅在西北軍雖然只待了九個月就被“禮送出境”,但共產黨由此積累了改造舊軍隊的重要經驗。對西北軍來說,共產黨的良好影響此后長存了二十多年——在后來一系列重大歷史關頭,西北軍部隊連續發起過寧都暴動、察綏抗日同盟軍、西安事變,直至淮海戰役開始時西北軍最后一支余部還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起義。
蔣介石后來惱恨地抱怨說吃盡了西北軍的虧,其根源恰恰在于共產黨的影響深入這支隊伍,而其中凝結著劉伯堅的極大心血。
敵方將領千方百計尋其下落,起義見面后高喊:“劉主任!”
1931年12月14日晚,“寧都起義”(又名“26路軍起義”,指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在江西寧都舉行的武裝起義)成功,26路軍原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一部分,旅長董振堂(字紹仲)在西北軍時期就已十分仰慕劉伯堅的才華與人品,時常聽他講課。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董振堂等愛國官兵十分想念劉伯堅,千方百計尋找他的下落,均未找到。直到26路軍奉命駐守寧都,機會來了!
12月初某日,一名地下黨員找到劉伯堅,向他轉交26路軍將領趙博生、董振堂等人的信,并匯報了謀劃起義的詳情。劉伯堅立即將此重要情況報告毛澤東,中央軍委特派王稼祥、劉伯堅等人攜電臺到彭澤縣政府聯絡。
劉伯堅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眼看著與西北軍故友重逢的日子快要到來,英勇的紅軍又將增添一支新的部隊,他怎能不狂喜?于是,他致函趙博生、董振堂等將領,飽含激情地寫道:
我看到了你們給我的滿含著血淚和革命熱忱的來信,使我回想起我們過去在西北風沙中轉戰四千多里的30萬國民軍……同志們,我們一別5年了,別后的辛苦不必盡述,我們現在又有機會在一起往前奮斗了,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幸,我應當為全國勞苦工農距踴歡呼。慶祝中國革命成功的到來!
為了保證起義的成功,他還指出,暴動后要堅決地把隊伍開往蘇維埃區域。同時,他還親自為26路軍起義代擬了7條政治口號。
12月14日深夜,起義一舉成功。后來毛澤東高度評價:“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起義成功后,26路軍起義部隊番號為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劉伯堅任政治部主任,軍隊改造的擔子落到他的頭上。26路軍畢竟是舊軍閥部隊,成分復雜,積習甚深。就連葉劍英也感慨:“要把這1.7萬余人的舊軍隊改造成革命軍隊,擔子不輕啊!”劉伯堅迎難而上,將紅五軍團整頓和改造為一支雄師鐵軍,以至于在紅軍隊伍中曾流傳:“紅一軍團打先鋒,攻無不克;紅五軍團殿后,守無不固。”
當時,劉伯堅是毛澤東的堅定支持者,毛澤東一度病重的消息,也是他打電話報告張聞天,才得以及時救治的。正因如此,得罪了極左主義當權者的劉伯堅長征時被留在了蘇區。
葉劍英路過于都時,劉伯堅為他餞行。兩位戰友對酒暢敘,不禁淚流滿面。劉伯堅哽咽著央求:“我留在贛南沒有什么作用,還是跟著走吧!”葉劍英立即向博古反映了劉伯堅的請求,又正式向中革軍委匯報,但同樣沒有被批準。于都河畔的這一幕,竟成了荊軻離易水般最后的告別。
多年后,葉劍英為此寫下一首詩:
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
梁上伯堅來擊筑,荊卿豪氣漸離情。
戴十多斤重的鐵鐐游大街,仍泰然向群眾致意
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豐縣塘村山區一場激烈的戰斗中,劉伯堅為掩護戰友,不幸中彈被俘。國民黨政府早就懸賞五萬銀圓,并將他的照片發到各“圍剿”部隊。所以,沒過多久劉伯堅就被指認出。
解放后繳獲的國民黨檔案中有當時的審訊記錄,敵人問:“你們共產黨有辦法,為什么現在一敗涂地?”劉伯堅回答:“勝敗乃兵家常事。古人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種不熄,燎原之火必將漫天燃起。”
敵人追問:“你們奔川黔的意圖是什么?”他回答:“此次主力紅軍進軍川黔的意圖很明確,是將蘇維埃運動擴大到全國范圍去。現在日寇入侵,為保衛國家疆土,我們更需要號召和團結千百萬群眾實行民族革命戰爭。”
敵人逼迫劉伯堅辨認所有被俘人員。劉伯堅望著朝夕相處的戰友,搖搖頭說:“我不認識他(她)。”后來,許多被俘的同志被當成普通戰士和一般群眾釋放,出獄后繼續從事革命工作。
敵團長表示,只要劉伯堅暫時辦理脫黨手續,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劉伯堅一口回絕:“我干革命就是順應歷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有危險。沒有危險就沒有革命,沒有犧牲就沒有工農大眾的解放。”這個團長最后也不得不佩服:“劉伯堅這個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產黨員!’”
敵人多次誘降無效,便用十多斤重的鐵鐐押著劉伯堅游大街,妄圖從精神上瓦解他的斗志,同時“殺一儆百”。劉伯堅昂首挺胸,泰然自若,向兩邊圍觀的群眾頻頻點頭致意,群眾深感敬佩。回監獄后他寫下《帶鐐行》一詩: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
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
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
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
拚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
他還寫了一首詩《移獄》,披露獄中生活的細節,抒發為國作囚的豪情:
大庾獄中將兩日,移來綏署候審室,
室長八尺寬四尺,一榻填滿剩門隙;
五副腳鐐響鋃鐺,匍匐膝行上下床,
獄門咫尺隔萬里,守者持槍長相望。
獄中靜寂日如年,囚伴等吃飯兩餐,
都說欲睡睡不得,白日睡多夜難眠;
檐角瓦雀鳴啁啾,鎮日啼躍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我為中國作楚囚。
夜來五人共小被,腳鐐顛倒聲清脆,
饑鼠跳梁聲嘖嘖,門燈如豆生陰翳;
夜雨陣陣過瓦檐,風送計可到梅關,
南國春事不須問,萬里芳信無由傳。
他利用敵人審訊的空隙,先后在獄中給親人寫了幾封感人肺腑的書信。第一封信沒保存下來。第二封信寫于3月16日,信中言明:“弟準備犧牲。”還囑咐家人不要設法營救自己,“尤其須要把我這件小事秘密起來,不要在北方張揚,使馬二先生(指馮玉祥)知道了,做些假仁假義來對付我,這對于我絲毫沒有好處,而只是對我增加無限的侮辱。”
3月21日,按照蔣介石的密令,敵人終于要對劉伯堅下毒手了。在臨刑前,敵軍官問他還有什么事要辦。劉伯堅說:“第一,我要寫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孫后代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關!”
敵軍官不解地問:“為什么要葬在梅關?”
劉伯堅自信而堅定地說:“葬在梅關,站得高望得遠,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處燃燒!”
敵軍官氣急敗壞地說:“死到臨頭還那么硬!”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劉伯堅鎮定自若,揮毫疾書,給妻子寫了最后一封信:
叔振同志:
我的絕命書及遺囑你必能見著,我直寄陜西鳳笙及五六諸兄嫂。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并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事業。我葬在大庾梅關附近。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不能再寫了。
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禮!
劉伯堅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劉伯堅在獄中多日,以致記錯了時間,落款寫成“三月二十日”。此時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寫這封信之前,對黨和革命無限忠誠的妻子王叔振,已先他一步在閩西游擊區光榮犧牲,不滿29歲。
信寫完后,劉伯堅昂起不屈的頭,拖著沉重的鐵鐐,走出監獄大門。當他跨上囚車的時候,面向大街上圍觀的群眾高呼:
“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打倒蔣介石!”
“中國共產黨萬歲!”
隨后,在大庾縣城附近的金蓮山下,響起了槍聲,劉伯堅犧牲,年僅40歲。
3年后,毛澤東為他的墓碑題詞:
劉伯堅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優秀黨員,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優秀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責編/陳小婷 責校/林佳 來源/《劉伯堅將軍傳》,陳永久著,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劉伯堅》,劉豹、劉虎生編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劉伯堅:寧死不屈保守黨的秘密》,魏雪蓮/文,《中國紀檢監察》2016年第12期;《人生貴有胸中竹——記葉劍英與劉伯堅》,黃子東/文,《黨史縱覽》2003年第2期;《劉伯堅在贛南的日子》,王檢生/文,《黨史文苑》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