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選中
摘 要:在冷戰時期,美國推出了一些政治色彩較為濃厚的電影。這些電影有的宣揚了美國的自由平等和發達經濟,有的渲染了共產主義和紅色革命帶來的影響。該時期的美國電影對當時的公眾輿論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本文指出,美國在冷戰時期拍攝的一些電影,有的是為了向公眾宣傳美國的正面形象,有的是希望引起公眾對紅色革命的恐慌,還有的旨在向公眾傳達共產主義的擴張威脅。文中還結合實際例子,探討了輿論理論下冷戰時期美國電影對公眾的影響。
關鍵詞:輿論理論;冷戰時期;美國電影;公眾;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和蘇聯在戰爭中建立起的同盟關系逐步破裂。當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之后,美蘇冷戰便正式開始。此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以及蘇聯核試驗成功等,美國社會再度陷入“紅色恐慌”。因此,美國利用了電影作為冷戰的輔助工具,試圖以電影的形式影響公眾思想,引導公眾輿論。對冷戰時期美國電影進行合理研究,可以發現美國宣傳理念對其社會文化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一、利用電影對公眾宣傳美國的正面形象
自冷戰時期開始,美國電影就把重心放在了自我宣傳上,著重向公眾傳達美國自由平等、繁榮昌盛等積極形象。例如,美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拍攝的“Story of Enterprise”,即《企業的故事》。該電影的資助者是基督教徒George S.Benson,電影中敘述了兩位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由窮光蛋發展成為富豪的“美國夢”故事。這部電影表現出了資本主義的作用,告訴公眾資本主義才是永恒的動力,不僅能包容多元化的發展,還能帶動大眾共同致富。該電影將資本主義、自由主義與美國的生活方式等同起來,對公眾輿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再比如,同時期播出的《羅馬假日》,該影片表面上看似與冷戰并無太大關系,然而內在卻依然充斥著較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高貴的公主和一位記者超越階級限制的動人愛情故事,以浪漫而通俗的形式向公眾展現了西方國家優越的生活狀態,不僅頌揚了自由主義,還大力彰顯了資本主義的成功。影片中,衣著華麗的情侶騎在摩托車上,商店里擺滿了種類繁多的貨物,街道上修建了洋溢文化氣息的咖啡館……女主人公天性活潑,希望走出宮廷的桎梏,追求自由的愛情。這也符合美國公眾對民主生活的向往。
此外,冷戰時期的美國電影還有《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七年之癢》( Seven Year Itch)、《新藝拉瑪假期》(Cinerama Holiday)、《上流社會》(High Society)等等。這類電影都展現出了美國家庭良好的經濟條件,向公眾傳達了美國式奮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輿論的走向。
二、利用電影引起公眾對紅色革命的恐慌
對于美蘇冷戰期間的好萊塢電影而言,其最關鍵的內容就是傳達對紅色革命的恐懼。美國社會的紅色恐慌最早來自于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革命,該革命后,美國內部就已經推出了一系列帶有驚悚題材的電影。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中所描繪的共產主義人物一直都以負面形象出現。冷戰剛開始時,美國出現的第一部政治色彩較濃的電影就是1948年所拍攝的《鐵幕》(Iron Curtain or Behind the Iron Curtain)。這部影片是著名導演、編劇William Wellman執導的,講述了一位蘇聯店員潛逃至西方,以臥底的身份從事間諜工作的故事。此后,美國電影開始以相對集中的方式向公眾傳達共產主義對美國甚至對全世界造成的影響,試圖引發公眾對紅色革命的恐懼和抵抗心理。
不單單是如此,這類電影中,共產主義者的形象都被描繪得十分邪惡。男性大多都是冷酷無情的間諜、殺手,女性則大多都會不擇手段達到政治目的。比如《聯邦調查局的共產主義者》這部影片,當主人公首次參加共產黨召開的集會時,會上的共產黨員不但嘲笑了貧窮,還鄙視了無私奉獻的思想。再比如,有名的電影《紅色莊園》,講述了一頭豬為了反抗壓力而進行革命,但革命成功之后,卻殘害曾經的反對者甚至戰友,建立起個人獨裁政權,含沙射影地指責了共產主義革命的虛偽。
三、利用電影向公眾傳達共產主義的擴張威脅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冷戰時期的美國電影也經常向公眾傳達共產主義擴張給美國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威脅。當時的美國擔心東西方國家持續不斷的軍事競爭會引發第三次以核武器為主的世界大戰,于是將這種恐懼在許多科幻片、戰爭片中體現了出來。這些電影都重點強調了“入侵者”與“外來人員”的恐怖,體現了共產主義與核武器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壓力。其中,《人體入侵者》這部影片最為有名,其內容描述了一個外星人來到加利福尼亞,控制人類大腦的故事。該電影中,加州小鎮上全體居民都被外星人操控,變為喪失了情感和知覺的傀儡。外星人很明顯就是共產黨的象征,讓觀眾看后產生不寒而栗的感覺,從而加深對共產黨的恐懼。
美國在冷戰期間還拍攝了五十多部有關朝鮮戰爭的電影,并在影片中著重突出了中蘇的擴張野心。這部分影片力圖向公眾表達獨裁政權的危險性,對公眾輿論也起到了較大的影響作用。
四、以監督電影業的方式控制電影題材,引導公眾輿論
隨著共產主義革命一步步發展起來,美蘇冷戰也愈演愈烈,美國政府開始著手干涉好萊塢影業,秘密地對美國電影進行管理和監督。其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安排聯邦調查局全方位監督好萊塢的動態;其次,利用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美國電影業施加壓力,并羅列了黑名單;最后,直接參與電影制作,展示自己庇護者的高大形象。此外,美國聯邦調查局還為好萊塢影業提供電影拍攝的腳本和素材,讓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電影。有關資料顯示,1945年到1959年期間,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工至少出演了八部影片。自此,好萊塢影業逐步成為了美國政府實施政治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這段時間內,大量有關冷戰題材的影片不斷涌現出來,每周都會有6千萬左右的民眾觀看這類影片。
結束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蘇冷戰時期,面對共產主義帶來的越來越嚴重的壓力,美國政府試圖讓公眾集體抵制共產主義,同時獲得對共產主義的滲透免疫能力。因此,美國政府以監督電影業的方式控制電影題材,引導公眾輿論走向。在該時期中,美國電影在劇情內融入政治色彩與思想,希望借此引導公眾輿論,在宣傳美國正面形象的同時,引起公眾對紅色革命的恐慌,并向公眾傳達共產主義的擴張威脅,以達到增強公眾反共意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印海.對作為大眾文化范本的美國電影的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25-32+127.
[2]趙新泉.美國電影在其價值觀輸出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02:32-34.
[3]蔣好書.公共文化場域中的美國電影評論[J].當代電影,2011,04: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