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佳
二青會羽毛球社會俱樂部組比賽期間,在山西長治市體育館內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每天準時出現在看臺上,自發組成后援會,有的錄視頻,有的拍照片,有的做起場外保障……她們就是羽毛球場外的“爸媽軍團”。
賽場上,孩子們揮灑汗水、追逐夢想;看臺上,媽媽和爸爸們也是分工明確、訓練有素。全因羽毛球,他們生活中有了“羽”眾不同的陪伴方式。
姚媽媽:家有高三特招生
在二青會社會俱樂部組女單頒獎儀式上,來自湖南長沙郡鷹俱樂部的姚文迪奪得季軍站上了領獎臺。這個意外驚喜,讓看臺上的姚媽媽開心得合不攏嘴。打進四強后,姚媽媽并沒有和女兒過多慶祝,而是立即趕回了酒店。因為她們從沒想過在三四名爭奪中能贏,這讓姚文迪連領獎外套都沒有帶到場館。
“二青會好像很眷顧姚文迪,希望這份幸運可以陪伴她到明年的高考。”在長治的每一天,姚媽媽都會早早來到場館,關注場上的動態。講這句話時,姚文迪剛剛躋身女單四強。
原本想著女兒打進八強就是收獲,至于決定前八名次的最后三場比賽,姚媽媽說:“勝負不是關鍵。本著鍛煉為主的目的,讓她跟高手打一打,漲一漲經驗。”沒想到的是,姚文迪進入八強后,又爆冷戰勝了大她兩三歲的全國大學生錦標賽單打亞軍陳蝶。半決賽對陣頗有名氣的戴望,雖然0比2輸了,但姚文迪對自己的表現挺滿意,“兩局還贏了20分呢!”在最后的三、四名爭奪中,姚文迪沉著應戰,即使比分一度被對手追平反超,她穩扎穩打的步調亦沒有慌亂,最終以2比0戰勝了對手,摘得一枚寶貴的銅牌。看著賽場上女兒不畏強手的堅定,姚媽媽的激動溢于言表。
在姚文迪學球的九年之中,羽毛球已經成為這一家三口生活的中心。小時候練基本功,教練會為一個動作跟姚文迪磨上一節課,而姚媽媽就跟在場上負責撿球。爸爸為了增加自己的羽毛球知識儲備,也會反復研究比賽錄像,方便討論,也便于幫助女兒加深認識。姚媽媽說:“最初,訓練費一年一交,除了女兒喜歡,能夠堅持之外,我們也確實和她一起在堅持。當時,培訓班里有二、三十個孩子,現在,只有她一人還在打球。”
從初中升高中時,姚文迪憑借羽毛球特長考進了湖南特色羽毛球學校——長郡濱江中學。為了節約她的寶貴時間,讓她輕松一點兼顧學習和打球,一家三口搬到了學校對面的校區房。轉眼之間,即將升入高三的姚文迪,明年初又要迎來人生的關鍵時刻——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考試。對特招情況研究已久的姚媽媽普及道:“目前,全國有20多所羽毛球特色高校,大約985是7所,211有13所。其實,特招生對綜合能力要求很高,打球之外,文化課成績也要過硬。”
就讀文史實驗班的姚文迪,并沒有因為平日練球而疏忽學業。她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滿滿的,早上6點半起床,先讀英語再吃早飯,隨后到學校早自習、上課;回家午飯后,為了保證下午有足夠的精神,午覺是必須保持的。下午4點半下課后,緊接著是兩個小時的練球時間;晚上6點半回家,吃飯、洗澡,接著到學校上晚自習到10點。“因為我們都有各自的工作,學業和打球,姚文迪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我們完全是做后勤保障工作。”姚媽媽說。
姚文迪知道,除了羽毛球,自己的文化考試分數必須要達到二本以上,才能在高考特招中處于優勢。她所在的郡鷹俱樂部先后有隊友考進北京大學,“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激勵。”姚媽媽一邊說著,一邊翻出女兒的成績單,“她今年高二期末考得還算不錯,位列班級中上游。”
作為明年高考特招的前哨戰,今年,姚文迪從暑假開始就跟著郡鷹俱樂部在外不停地參加比賽。姚媽媽說:“從省里的比賽到全國中學錦標賽,再到二青會,她有整整一個月幾乎沒在長沙。”比賽期間,發揮的起伏與場上的激烈競爭,讓姚文迪免不了遭遇挫折和困惑,但她直面困難,不曾退縮。
了解女兒的姚媽媽講:“羽毛球讓她變得開朗,也教她懂得‘耐心’二字,堅持就一定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二青會上,憑借高度的專注,姚文迪取得了突破,她不畏強手的自信姿態也讓姚媽媽頗感欣慰。一如俱樂部吳慧敏教練點評她的那樣,“平時訓練,也許她不是表現最搶眼的那個,但在比賽場上,她的每一個球都是用腦子在打。”
平日里姚媽媽心中那個不慌不忙、甚至有些慢悠悠的女兒,在賽場上卻擁有著難能可貴的淡定和冷靜。與一般得分后會大聲給自己鼓勁的選手不同,姚文迪在拿下制勝分后,最多只是揚起左手,緊握一下拳頭,以示慶祝。“也許是打單打的關系,姚文迪很獨立,也很靠譜。有什么事情只要交給她,盡可以放心。現在,她心中也有自己理想的大學目標,我們會陪著她,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向目標靠近。”說起這些,姚媽媽很自豪。
徐媽媽:你的選擇,我們的方向
從少年賽到青年賽,徐子碩正經歷著新的成長與挑戰。二青會男團決賽,他擔當二單,肩負“腰上”的一分,這沒給他造成太大的壓力,用時30分鐘,他便為廣東世紀城俱樂部拿下登頂冠軍的決勝分。但也許是一連三天4場比賽的消耗過大,在單項賽八進四時,他0比2脆敗于最終奪得男單冠軍的上海的吳析問。賽后采訪,徐子碩一如既往的從容,從他堅定的眼神中可以讀出: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他會越挫越勇,打出自己的天地。
坐鎮看臺的徐媽媽,無疑是最了解徐子碩羽毛球之路的陪伴者。身材嬌小的她,每天都拎著大包小包來到現場,其中一個袋子里必定裝著專業的DV機。“這是徐子碩爸爸給他配置的,為了記錄和研究比賽,我每天肯定是帶它到現場錄像。”從小就跟著徐子碩到處打球求學的徐媽媽,如今“放手”了很多,“現在兒子長大了不少,因為羽毛球,他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作為家長,徐媽媽表示自己盡量幫他做好后勤工作,但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做。
徐子碩從小活潑好動,四、五歲時,徐媽媽就帶他學了輪滑,極好的協調性與爆發力讓他進步神速,很快就在省內比賽中名列前茅。也因為練輪滑,徐子碩擁有良好的腿部力量。小學一年級時,他被教練一眼挑中,帶去打了羽毛球。因為家里本身就是經營體育用品店的,爸媽深知打球的好處,徐子碩就此走上了羽毛球之路。當然,自小總是一臉嚴肅勁兒的徐子碩,在球場上總是展現出不同尋常的靈氣,這也讓他在你來我往的較量中收獲著愉快和自信。
徐媽媽說,兒子的羽毛球道路能堅持走到現在,一路上也受益于很多好的教練。徐子碩的啟蒙教練是一位印尼華僑,他平時在福建一所學校當老師,周末會到浙江衢州徐子碩的家鄉教球。和教練學了一年之后,一周只學一次球并不能滿足兒子的需要,徐媽媽毅然選擇帶他到福建邊上學邊打球。
如此堅持了一年,徐子碩又被上海長寧區體校的老師相中,當即向他遞出了橄欖枝,并答應只要到長寧來打球,定會送他去讀區里最好的學校。徐媽媽衡量再三,又帶著兒子奔赴上海。為了照顧他,徐媽媽在長寧區租了房子。白天,徐子碩在學校上課,下午4點放學后去球館訓練,晚上8點到家吃飯、做作業。陪讀生活對徐媽媽來說,“簡單卻很充實,看著他很用功,學習成績也一直都很好。我覺著,打球對學習來說是個相互促進的好事,兩邊都不耽誤。”
一次偶然的機會,名帥湯仙虎看到徐子碩打球,很是喜歡,問他是否有興趣和自己學球。幾經周折,徐媽媽下了決心,讓徐子碩跟著湯教練學本領。“其實說起來,上海長寧對我們真的很好,沒有為難,還把打球的獎金如數發了下來。”和湯教練學球的當年,徐子碩剛好可以打全國青少年比賽,他一拼到底,拿到了該次賽事的冠軍。
升入初中后,徐媽媽希望兒子可以踏實讀書,下狠心帶他回衢州補讀初一課程。由于廣東和浙江的教材完全不同,剛剛讀完一個學期,徐子碩就對媽媽說,讀書苦倒是沒什么,不練球卻讓他感覺難受得不像自己了。徐媽媽看著兒子練球心切,初一暑假,將他送到文凱教練的球館繼續打球。停練了將近一年,徐子碩的球感并沒有因此變差,但要重新跟上節奏、恢復體能,這讓他著實惡補了好一段時間。
也是因為這一年的“分別”,徐子碩越發認識到羽毛球對自己的意義。從少年賽冠軍的光環中走出,徐子碩勇敢為自己做出選擇,他渴望在青年賽中迎接更多的困難與突破。徐媽媽說:“我們之前為他做過很多次選擇,如今選擇權交回徐子碩手中。無論他如何選擇,我們都會堅定地站在他的背后。”
回歸后,徐子碩不敢有絲毫松懈和停頓。他知道,羽毛球是自己夢想的起點,而那條去實現目標的道路也沒有終點。他只有不斷去努力突破,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程爸爸:活出精彩的羽球人生
與前兩位媽媽不同,二青會羽球“三冠王”程星的爸爸,身兼廣東世紀城俱樂部的臨時媒體人。每逢自己的隊員接受采訪,他總是第一時間站好位置,記錄起大家的賽后心得。
程星上幼兒園時,程爸爸便送兒子開始學打羽毛球,從一直輸球到接連贏球,程星在球場上找到了自信。后來,為了讓他有更好的練球氛圍,經營體育專營店的程爸爸將自己的店鋪由江西九江搬去了廣東東莞。程爸爸自己也熱愛打羽毛球,他希望兒子能從打球中找到那份獨特的快樂。“當時,也是下了決心才搬去東莞的,我覺得那邊的打球氛圍特別好。”
雖然背井離鄉,但是一家三口在東莞也過得很自在。關鍵是,程星在羽毛球上的表現不斷讓程爸爸感到欣慰。一次參加在益陽舉辦的全國比賽,兒子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頑強毅力,在體力嚴重不支的情況下,硬是拿到三枚金牌。“當時,他在場上拼到我眼淚都掉下來了。”程爸爸與程星之間,也許沒有過多的言語,但彼此之間一個眼神交流,就能心領神會、并肩前行。
程爸爸笑說,兒子小時候自己還能指導他一些線路、打法,如今只能在心態等方面耐心和他溝通了。“程星基本都能聽得進,作為父親我也很滿足。現在,有時他會發訓練日記給我看,通過他分析一天的訓練心得,我能看出他在努力思考。從練了什么到如何補缺,我覺得這是羽毛球教會他獨立思考的一種成長方式。”對于程星的每一份努力,程爸爸都認真記在心上。
在二青會連續5天的密集賽程中,程星憑借著驕人的全勝戰績,奪得了團體、男雙、混雙三金。程爸爸說,知道兒子打到最后時刻肯定是疲勞到了極限,但是看到他在場上全神貫注的神情,那份發自內心的精氣神,又讓他再次感覺鼻尖發酸。“能在青運會這種緊張的環境下充分展示出他的能力,我覺著程星又進步了。”
對于程爸爸來說,二青會是他又一次見證兒子突破自我的舞臺,也是他又一段陪伴兒子成長的記憶。“其實,我和程星媽媽并不要求他必須打到怎樣的位置,只希望他活出精彩的自己。”
在青運會這個展示體育后備人才的舞臺上,我們看到懷揣體育夢想的青少年展示著自我,也看到舞臺外一個個家庭對孩子們的精心培養,以及家長們最長情的陪伴。夢想的道路也許沒有終點,但是在你沖刺后或是駐足、或只是想看看沿途風景的時候,請別忘記一直陪你追夢的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