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
有一部很火的電影,叫《絕殺慕尼黑》。里面有一個籃球運動員,叫謝爾蓋。他是蘇聯國家隊的第一主力球員。他有多厲害呢?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里,平均每場比賽,他一個人就能拿下30多分。蘇聯國家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拿到球之后,只要能順利地把球傳到謝爾蓋手上,就足夠了。因為謝爾蓋從不失手。
可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放一萬個心的球員,在最關鍵的時刻,卻犯了一個平常絕對不會犯的錯誤。
時間回到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的籃球決賽中,謝爾蓋和蘇聯隊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強夢之隊美國國家男籃隊的對面,這是一次改寫歷史的機會。
在比賽的最后幾分鐘,雙方的比分非常接近。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因為美國隊的一次犯規,謝爾蓋獲得了一次罰球的機會。這時蘇聯解說員非常自信地給大家講起了那個關于謝爾蓋的段子,人人都知道,只要把球交到謝爾蓋的手上,保管放心,因為他從不失手。
解說員話音剛落,就打臉了。謝爾蓋投出的籃球直接打在了籃網上,連筐都沒碰到。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這樣的意外,是在意料之外,但又何嘗不在情理之中呢。一個人在高度專注的狀況下,反而會因為注意力過度集中,而導致發揮失常。比如你精心準備了一場演講,彩排的時候口若懸河,顧盼神飛,結果一上臺,腦子里一片空白,張口結舌,一個字也蹦不出來。
越想表現好啊,就越是事與愿違。
我們在高考、面試、相親等等人生的重要時刻,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可能已經對此習以為常了,反倒很少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到底如何才能在保持專注的同時,又不過分緊張,從而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呢?
有一本不太出名的書,叫《注意力曲線》,里面揭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驚人發現,那就是,一個人表現的好壞和我們接受到的刺激的強弱其實是一個倒U型的關系。也就是說,人在沒有壓力的時候,是發揮不出實力的。但如果壓力過大,也沒有人能夠發揮出正常的實力。只有當我們接受到的刺激正正好之時,才能酣暢淋漓地盡展才華。
這就是為什么,你越是在嚴格的家長面前,就越是表現不佳;越是在人生的重要時刻,越是洋相盡出;越是面對強大的敵人,越是可能犯低級錯誤。不是我們不走心啊,其實是我們太走心,把心都給走炸了。
心理學家給出的解釋是,接受到過度的刺激會讓我們的身體分泌出大量的腎上腺激素,心跳劇烈加快,它會激發你大腦深處的恐懼感,讓你產生各種急性應激反應。這個狀態下的大腦,會被一個問題牢牢占據,那就是,是戰斗,還是逃跑?
當你的大腦想要戰斗的時候,你會陷入到脾氣暴躁、爭論不休、過分自責或者指責他人的狀態。當你的大腦想要逃跑的時候,就會出現擔憂、焦慮、瞻前顧后的表現。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巨大的刺激當中,全身的能量都被集中到一個點來對抗這種精神情緒;而在受到最佳刺激時,我們的身體會呈現“放松戒備”狀態,也就是肌肉是放松的,意識上卻一直保持警惕。
要想保持最佳狀態,我們就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刺激不足的問題;第二,是刺激過度的問題。當我們刺激不足時,我們會感到注意力渙散,缺乏行動力,總之就是又慢又差。這個時候的解決辦法就是,給自己分配多重任務。
刺激過度的情況,該如何辦?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立馬停下你手頭上的所有工作。然后,觀察自己是否陷入到了多重任務處理中。如果是,就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給自己刪減大部分的工作,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是,你只是僅僅因為一件事,就被壓垮了,說明這件事已經到了你的恐懼區,那就做一點自己感興趣的,能夠增加自己能量的事情。比如戴上耳機,聽兩首自己喜歡的歌,跟著哼幾句,或者給桌面上的植物澆一下水,去爬爬樓梯,活動一下手腳。這些刺激水平較低的事情,可以降低刺激程度,讓我們的刺激水平回到高效率區間。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