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雁
摘要:教育事業的不斷完善進步是促進我國發展強大的主要動力,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了教育就無法向前發展。因而,為了我國社會的進步,為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首先就要解決對于我國教師的管理問題,因為教師是人才的重要栽培者,他們自身的素質修養直接關系到其所教學生的素質修養。本文主要基于人本管理的視角之下,從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創設民主環境、創新管理機制三方面對小學教師的管理問題進行詳細的探討,以期能夠為今后的管理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教師;人本管理;應用
對小學教師進行人本管理是非常重要并且必要的,因為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師是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對于學校辦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人本管理手段已經愈發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將人本化的管理手段引入到小學教師的管理中也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管理經驗,談一談如何在教師管理中滲透貫徹人本管理: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管理觀念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于實現人的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確的理念能夠對人的行為形成正確的導向作用。同理,在教師管理中,也要樹立并堅持正確的理念,秉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教師進行有效的管理。在校園管理中,要堅持人人平等,讓所有教師在規章制度面前都處于同一起點之上,教師無論資歷,都應該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同時學校也要尊重每一位教師,深入課堂,了解教師教學動態和思想狀態,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為教師提供平等的工作環境。
例如,學校應當制定統一規范制度,無論是老教師還是年輕的教師都應該統一遵守,不能因為某一位教師資歷老,就對其罔顧學校的規章制度而視而不見,這樣不僅會使年輕的教師內心不平衡,更會主張不良的學校教學風氣,長此以往,不利于學校優良校風的建設,不利于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對于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思想道德塑造都造成不利的影響。學校管理者應當樹立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做到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位教師,公平安排崗位分工職責,給每一位教會晉升發展的機會,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二、創設民主環境,鼓勵教師充分發揮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首要貢獻者,是教育事業的主要代言人。管理者需要充分認識到“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堅持以人為中心,發揚人的主體作用。因而,在實際的小學教師管理中,管理者要認識到教師作為教育事業最前方的工作者,對于教育教學是最有發言權的。學校的管理者需要聽取教師的教學建議,多與教師溝通交流,了解“最前線”的教育實況,適當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這樣一來,管理者不僅能掌握學校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能在與教師的交流討論中增長見識,為學校管理提供思路,增強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激發教師工作熱情。
例如,學校可以設立方便教師表達自身想法和訴求,提出教學建議的平臺和機會,如電子意見箱。民主的工作環境對于教師的工作心態和教學水平的發揮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教師長期處于嚴肅、壓抑的工作環境中,不僅會給教師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更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學校應當不斷加強教師與教師間、學校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及時發現雙方工作中的問題,并及時改正,了解教師的工作生活,給教師最大程度的便利,讓教師對學校產生更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為提升整體的辦學質量奠定基礎。
三、創新管理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加強管理的重要一項工作就是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即創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教師的職責,完善教師的培訓以及進修制度,促使關于教師的評估、檢查等管理工作有序進行,以確保對教師形成有力的約束和管理。特別是學校要特別注意開展教師培訓和科研工作,給教師學習交流的機會,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修養,促進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促使教師不斷探索、改進教學,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學表現、日常行為表現、對于工作的態度及效率等各項指標制定教師工作評價量化表,可以制作三份,分別讓學生、同事以及校領導綜合評價,最終形成比較客觀具體的教師工作考核成績。同時,學校要調動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切實緊抓教師培訓工作,讓骨干教師帶動年輕教師,解決學校師資隊伍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的問題,給年輕教師提升自己的機會,使所有教師共同進步。再者,學校也可以適當安排科研項目,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科研研究,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教育事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必須將教育事業擺在重要的位置。小學教師是基礎教育的起點,就更應受到重視。因而,對于教師的管理就更應盡心盡力,而以人為本的小學教師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小學教師管理中,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相信有一天我國小學教育事業一定會隨著教師隊伍的逐漸強大而得到有力的提升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劉德東.試論人本管理在小學教師管理中的應用[J].赤子,2017,(13):152.
[2] 楊中文.小學教師管理人性化策略研討[J].中外交流,201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