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不讓孩子單打獨斗,打無準備的仗,要通過父母的引導和支持,讓父母的愛成為孩子堅強意志的后盾,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現在的孩子啊,怎么就這么說不得、罵不得?”
“一句批評的話就受不了,將來還怎么在社會上生活?”
“這些孩子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了,禁不起一點挫折!”
前不久,一名17歲的上海男生被母親批評后,毅然決然地從車上沖下來,縱身跳下盧浦大橋身亡。這名花季少年的隕落,引起了人們尤其是教育人的遺憾和痛心。
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這曾是多么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可是當下這些時代的寵兒們似乎并不留戀這樣的生活。
據報道,2019年4月29日,已經較長時間處于抑郁狀態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21歲大四學生小易,在深圳一家單位僅僅工作兩天后,在返回長沙學校體檢途中跳河身亡。
又據報道,今年23歲的趙磊,就讀于某商貿學院會計專業。原本應該在今年6月份畢業的他,卻因為一篇畢業論文返回修改幾次仍未通過而服毒自殺。
生命有來就有去。以上令人心痛的事件雖然都是個例,卻給家長、教師敲響了警鐘。當下,年輕人的思想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眾目睽睽之下,他們稚嫩的心靈究竟承受著多大壓力?又是什么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毋庸置疑,如今的學生面臨著學習、交往、考試、就業等多重壓力,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一點,都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抗挫折教育問題。
對學生來說,外在的挫折更多來自于學習、考試、生活、找工作等方面的壓力;內部的挫折則來自于生理條件、能力水平、動機沖突等。外部因素,我們可能無力改變,但完全可以從內部因素著手進行必要的疏導教育,幫學生緩解挫折帶來的壓力。
有人感嘆:“當下的孩子不愁吃、不差穿,就差對生活的切身體驗。”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如何進行抗挫折教育?如何有效地對時下仍然處在“兩點一線”的孩子們進行逆商教育?這是全體教育人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陳忻博士告誡我們:抗挫折教育不是給孩子故意制造障礙,不是在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不管不顧,不是用“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進行所謂的激勵,而是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單打獨斗,打無準備的仗,要通過父母的引導和支持,讓父母的愛成為孩子堅強意志的后盾,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究竟該怎么做,有的專家把抗挫折教育歸納為“三步棋”。
第一步,父母和師長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認同并幫助孩子疏導面對困難和壓力時的情緒,這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強化的有利時機。第二步,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和困難,學會接納,讓他們明白“世界是運動的”“事物是變化的”,世事并無完美,誰都可能面對挫折,接納困難也接納自己的情緒。第三步,引導孩子養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和體會自我成長、情緒流動,以及自信地一點一滴建立的美好。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