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同輩群體是孩子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尤其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特別大,甚至有可能超過家長和老師。
志賀春樹是一個不合群的高中生,他不愛和同學交流,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久而久之,同學們也就把他當成了“空氣”,他的身邊沒有朋友,甚至同學們見到他,也會假裝看不見。因為長期沒有人叫志賀春樹的名字,他的名字逐漸消失在了同學們的記憶中,他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無名氏”。
一個偶然的機會,志賀春樹在醫院撿到一本《共病文庫》,與患胰臟病的同校女生山內櫻良相識,兩個人的人生就此有了交集。性格外向、喜歡說笑的山內櫻良競選學校圖書館管理員,她用樂觀開朗的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志賀春樹。后來,山內櫻良帶志賀春樹去旅行,逐漸打開了男孩緊緊關上的心門,最終使他突破了自我局限,開始對他人產生興趣和關切,最終順利融入班集體,向大家敞開心扉……
這是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中的情節,深刻地反映出一個問題:同輩群體對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會產生什么影響?
同輩群體不只有孩子的同班同學,還包括親友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課外班的同學,等等。同輩群體作為一種非正式群體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體中,是孩子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尤其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很大,甚至有可能超過家長和老師。青春期的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不夠成熟,認知能力不足,意志力也較為薄弱,更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感染。在青春期學生進行家庭教育時,家長可以借助同輩群體的作用和力量,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在同輩群體中,鼓勵孩子擔當一定的角色。同輩群體中一般會有一個頗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核心,并逐漸形成內在或外在的規范和規則,對每一位群體成員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約束。在同輩群體中,孩子為了更好地融入和參與,會自覺遵守這些規范,注意維護自己在小伙伴心中的美好形象。而當孩子獲得承擔積極角色的機會,進而可以體會角色的多樣性和示范性,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有利于潛移默化地形成獨立的人格,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鼓勵孩子在同輩群體中自由討論、盡情交流。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在同輩群體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自主選擇交往的小伙伴,讓孩子在同輩群體里與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自由討論、盡情交流,通過有效的溝通來宣泄成長的煩惱,在同輩群體交往中獲得認同感,從而激發和培養出豐富、積極的興趣愛好。另外,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尋找更多樂趣,也能有效緩解學習的疲勞和壓力。
讓孩子在同輩群體中獲得生活經驗和社會信息。同輩群體成員之間的交往更直接、更頻繁、更密切,他們無話不談。孩子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生活知識經驗和社會信息,這種信息的獲得渠道比從書本上獲得更直接、更真切,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更深、更持久,成為學校教育、書本知識的重要補充,讓孩子的知識面更寬廣,視野更開闊。
和孩子一起參加同輩群體活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鼓勵孩子在和小伙伴合作的過程中,逐漸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使孩子形成關心他人、協商合作、互相幫助的優良品質。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參與進來,比如,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在此過程中與其他家庭共同完成任務,讓孩子感受融洽的群體氛圍,有效增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讓孩子在同輩群體中學會悅納他人。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要引導孩子認識到其他小伙伴跟自己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懂得求同存異的重要性,在同輩群體中學會尊重、接納及包容別人,并誠心誠意地對小伙伴加以贊美,這樣孩子不僅能夠正視自己,而且善于發現他人之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但能變得更優秀,而且還能始終保持寬容與平和的心境。
讓孩子在同輩群體中找到歸屬感。無論學習多么緊張,家長都不要刻意阻隔孩子和同輩群體之間的聯系,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多和小伙伴聯系,讓孩子成為群體的一分子。讓孩子自覺、自發地維護群體的榮譽,在群體中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群體貢獻力量、為大家付出奉獻,并把個人的發展與群體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群體的發展不懈努力。
讓孩子在同輩群體中學會愛與被愛。在群體中,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小伙伴自然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孩子找到方法、戰勝困難。同理,同伴處于困境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幫助同伴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獲了友情,付出了真心,在互幫互助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收獲了成長。
綜上所述,家長應鼓勵孩子融入同輩群體,并在不同類型的群體中找到親密的小伙伴,在共同成長中體會集體的力量與友誼的美好!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