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中華文化思想精髓中的“三不朽”,“立德”為首。習總書記提出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正是對“立德不朽”思想的時代呼應;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中還有“樹人”的論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如今,“立德”與“樹人”的自然聯結,形成了時代的呼喚:立德樹人。這一時代呼喚,讓我們回到中華民族育人的初心,又在新時代讓它閃耀更加耀眼的光彩。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成為立德樹人的三個核心命題和核心要義。每一個核心命題都是一篇大文章,每一個核心要義都極為豐厚、深邃。我們應當在這三個核心命題、核心要義上下大功夫。
深入思想,這三個核心命題后面,是不是還隱含著另一個命題?這三個核心要義的深處,是不是還隱含著另一個核心要義?當然有。這就是:誰來培養?
毋庸置疑,立德樹人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任務,當然應該由教育、由學校來承擔和落實,具體則落實在每個教師身上。誰來培養?教師做出了集體回答。這樣的回答,充滿著自豪感,又充滿著使命感、責任感,還充溢著信心,當然也承擔著沉甸甸的偉大責任。正因如此,習總書記才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人民教師無上光榮”。
于漪老師說,她一上講臺,生命就在歌唱。教師的肩膀,一頭肩負著學生的未來,另一頭肩負著民族的未來。生命因立德樹人的重任而歌唱,因學生的未來與民族的未來聯結而歌唱,生命的歌唱,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真正落在學生——這些時代新人的培養上而歌唱。
在講臺上的歌唱,意味著立德樹人已具體化為另外四個字:教書育人。淺近平實的語言,道出了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學的教師表達,是最中國化的表達。教書育人是個短語,教書是手段、途徑,育人則是目的,目的與手段、途徑融為一體,教書為了育人,育人就在教書中。這一結構的思想張力如此之大,所生成的文化如此之深,意義之水自由流淌,教學臻于最高境界。
但這實在是挑戰。如果所有教師都能在教書育人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那么,“立德樹人”的另一核心命題便得以解答,另一核心要義便得以實現,于是,我們的生命就會在講臺縱情歌唱。(作者系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