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
摘要:在全E生態下,可以通過搭建學習支架來解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信息技術教學。Moodle在線學習平臺就是這樣一種學習支架,可利用其進行個性化探究式學習、多元化互動交流、針對性評價,整合及實時更新教學資源。
關鍵詞:全E生態學習支架在線學習平臺信息技術教學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信息技術是當代社會處于科技前沿的技術之一,并且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進步、更新。但是,目前使用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很多年都沒有修訂,無法與當下的科技發展相對接,更沒有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還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受傳統課堂教學影響,教師主要采取講演法進行授課,教學方式較為單一。講演法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掌握應用軟件基本操作入門等知識,但是缺乏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達不到讓學生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層次。
在傳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終結性評價,將評價作為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和分析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手段,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及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同時,還有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標準片面、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等問題。
另外,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會有許多素材,如各種課件、幫助文檔、參考文案、練習文件、學生的作品等。如果沒有系統地收集、整理和保存,這些素材在存儲過程中就會顯得零散、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在學完一學期的課程后,對整體的知識脈絡仍然不夠清晰,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體系,更談不上提升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了。
二、全E生態下學習支架的搭建
在全E生態下,我們可以通過搭建學習支架來解決上述問題,改進信息技術教學。
學習支架就是框架,是指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和支持的有效材料。支架可以提供學習的方法、途徑、方向,提供模仿的對象、范例,提供使用的工具,提供觀察的實物等。支架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準備或相互提供。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而言,學習支架可以是硬件,如計算機、網絡設施;也可以是軟件,如各種應用軟件;還有在線學習平臺等。
在線學習平臺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借助平臺的各種功能,教師可以準確、全面地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及時加以指導。
Moodle就是這樣一個在線學習平臺,它是由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而開發的課程管理系統。Moodle平臺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活動模塊,可以支持教學的各個環節。如:教師可利用Moodle平臺中的課程模塊對學習資源進行管理,利用測驗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問題解決的情況,利用“討論區”進行交流與答疑,等等。
(一)進行個性化探究式學習
教師可以借助Moodle平臺中的各種活動模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針對性的任務,從而縮小學生能力的差異。通過討論、調查以及資源的呈現等,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探究式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以網絡技術基礎知識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根據教學大綱、課程知識結構等相關內容對課程進行劃分,形成《暢游因特網》《認識計算機網絡》《接入因特網》等一系列教學單元,并為每個單元制訂詳細的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明確每個單元的測評內容和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活動任務或作業)。然后,依據教學計劃實施教學任務,將準備好的數字化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學習資源上傳到Moodle平臺上,供學生查看和自主學習使用。比如,“小型局域網組建”實驗是《計算機網絡基礎》中的重點實驗,意在讓學生通過組建局域網等操作更加深刻地理解計算機網絡的功能、計算機網絡的軟硬件組成等知識。這一實驗可以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設定不同的任務,每個任務都有完成期限和最高等級。對于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威脅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加強計算機網絡安全等,可以借助“討論區”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二)進行多元化互動交流
交流能夠產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傳統的課堂中,交流通常有小組討論、集體討論等形式,但是主要為口頭討論的形式。受多種因素影響,口頭討論內容不易留存,效果難以控制。利用Moodle平臺的交互模塊能夠方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進行相互交流,交換彼此意見,留存交流過程,從而促進教學的有效推進。
教師可將有探討價值的問題發布到Moodle平臺的“討論區”中,讓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參與討論,利用回復、反饋等功能查看別人的發言、追加自己的看法,展開互動交流。另外,教師可以通過Moodle平臺的“聊天室”模塊及時給予學生幫助。比如,教學《接入因特網》時,考慮到如今絕大部分家庭都能上網,但是學生一般只能直觀地感受網絡帶給人們的便捷,而對于因特網接入技術并不了解,平時也不會留意觀察,教師可在平臺上通過提供網頁鏈接、詞條、PPT等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探究因特網接入的相關技術以及主要網絡設備,討論主流接入技術的優缺點。同時,教師可全程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必要時通過“聊天室”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關注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
(三)進行針對性評價
教師可以借助Moodle平臺中的日志等功能模塊系統記錄和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態,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傳統信息技術教學相比,它可以使教師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學和輔導學生,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每一個學生有個性、有方向的發展。
借助平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綜合性評價。一方面,可以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參與度、時間、能力表現、交互次數和質量等進行記錄與反饋,對其進行過程性評價,如從學生的登錄次數、教學資源的瀏覽次數、在線時長、討論發言次數以及作業和測驗完成次數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投入程度進行評價;從學生在“討論區”發表言論、通過博客分享學習心得、通過Wiki(一種在網絡上開放且可供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合作完成任務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的交流與協作能力進行評價;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單元學習結束或一個學期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檢測,即進行總結性評價,以便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定教學目標達成度,檢查教學效果,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有機結合,使評價體系更加系統和完備。
(四)整合及實時更新教學資源
Moodle平臺同時也是一個資源管理平臺。教師可以將課程中的各類資源按課程模塊進行分類。通過備份、導入等操作可以將一個班級的教學內容導入到另一個班級,提高教師的備課效率。同時,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學科,每年都會有新的技術出現。為了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技術,與時代接軌,可以在平臺上不斷補充、更新教學資源,以滿足學生不斷發展和“擴張”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曾鳴.為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提供支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7).
[2] 孫小紅.全E生態:讓學習更完美的生長型教育系統[J].江蘇教育研究,2017(S1).
[3] 龍江華.大數據時代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6(10).
[4] 藍均政.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J].教育信息技術,2016(Z1).
[5] 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10(2).
[6] 閆寒冰.信息化教學的學習支架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11).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