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在全世界面前,萬國防疫大會第一次給了中國人禮貌的待遇并首次增用中文
自2019年11月12日北京確認接診兩名鼠疫患者以來,一個已沉寂了多年的名字,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他是首位被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肺鼠疫”的人。
他用64天消滅疫情,拯救了東北萬萬同胞的生命!
他就是“鼠疫斗士”——伍連德。
伍連德,字星聯,是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中華醫學會和協和醫院的創始人之一。1910年一場瘟疫席卷半個中國,6萬余人因此喪命。臨危受命的伍連德力挽狂瀾,止住了疫情的蔓延。
受袁世凱邀請,舉家搬到天津
1879年,伍連德出生于現今的馬來西亞檳城,其父伍祺學來自廣東臺山,他的六位舅父均曾在大清水師服役,二舅是北洋水師名將林國祥,三舅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殉國。
伍連德1896年赴劍橋大學就讀,又到德國、法國等高等院校從事細菌學研究。學成歸國后便返回家鄉開設私人診所。當地鴉片盛行,伍連德對此深惡痛絕,自發組織了一個上千人的禁煙社。這一舉動直接損害了某些富豪劣紳的利益,雙方鬧上了法庭。正因為這件事,伍連德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1907年,伍連德收到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請,請他出任天津陸軍醫學校的副監督(副校長職)。1908年秋,伍連德舉家搬到天津。
口罩、解剖、火葬,成為創舉
1910年的哈爾濱出現了一種傳染病。患者都出現了同樣的癥狀:發高燒、打寒戰、胸悶、咳嗽、出血,沒多久便窒息死亡。更可怕的是,疫情發展十分迅速,從西伯利亞傳入后,經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沈陽一路,迅速傳播進入山東并逼近中原。而與此同時,沙俄政府嚴密封鎖消息。俄國軍隊在哈爾濱的新街區和碼頭設置防疫線,禁止中國人進入租界。
據史料記載,當時疫情所到之處,由于天寒地凍,無法入土埋葬,棺材綿延數里。當時的東北已成為日本和俄國的勢力范圍。日、俄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向滿清政府施壓,稱中國沒有能力平息疫情,要派兵進駐東北。清政府意識到,如果疫情無法處理,東北主權就有可能喪失殆盡。
在此背景下,伍連德被緊急派往哈爾濱處理疫情。他舍棄平靜的生活,優渥的待遇,穩定的工作,告別愛妻和剛滿4歲的兒子,奔向已殺死生靈數萬的東北瘟疫現場……他一心要做到的,就是實踐自己的一句承諾:“人以國士待我,必以國士報之。”
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名患者危在旦夕,急忙趕去。病人是一名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子,沒多久便不治身亡。為了弄清楚疫情的真正原因,伍連德下令封鎖現場不允許任何人靠近,秘密解剖了尸體。在最簡陋的臨時實驗室里,他在顯微鏡下驚恐地發現了鼠疫桿菌。
經過分析,伍連德判定東北爆發的是“肺鼠疫”。疫情傳染途徑并非有人之前所設想的單純從老鼠、跳蚤等動物疫源傳染給人那么簡單。人與人的飛沫傳播才是最為致命的傳播方式。對此,伍連德提出,每個人首先都要做好自我防護。在當時極為簡陋的條件下,伍連德用紗布設計了一種縫制簡單的加厚口罩,要求所有防疫人員和居民必須佩戴,這種口罩后來被稱為“伍氏口罩”。
在伍連德的組織下,防護、隔離、消毒等在疫區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并沒有明顯下降。此時伍連德認識到,如果不及時處理尸體,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他提出實行火葬。但這在當時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伍連德只好輾轉求人將此事告知清廷。幾經周折,清政府最終答應依照伍連德的辦法處理。這成為當時的一項創舉。
“鼠疫斗士”震動了全世界,獲得諾獎提名
經過一系列措施之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1911年3月初,哈爾濱肺鼠疫死亡人數為零。伍連德的成功,很快震動了全世界。受到鼓舞的清政府邀請多國前來奉天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研討總結東北疫情。
1911年4月3日,“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召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中國人擔當會議主席、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作為抗擊此次鼠疫的總指揮,伍連德被譽為“鼠疫斗士”。
東北防疫后的萬國防疫大會,因為他,在全世界面前,會議第一次給了中國人禮貌的待遇并首次增用中文。
應對疫情期間,東三省總督設置了奉天防疫總局,奉天省推行了防治疫病和檢疫(火車、海港)等一系列措施。一場疫病讓國家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用于近代衛生系統,并促進了衛生知識在民眾中的普及,讓中國的衛生近代化向前大大邁出了重要一步。在伍連德的努力下,不僅成功扼制住疫情,清政府還從俄國和日本手中收回了部分檢疫權,這對日后恢復中國對東北行使主權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東北防疫歸來后,伍連德深感當時中國醫療條件的落后,在他的籌備或組織下,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座鼠疫研究所,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成立,北京中央醫院(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建。他還多次將個人資財捐獻給國家文教衛生和公益事業,他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協和醫院的奠基人。
1916年前后,因一位美國人奚落中國醫學,伍連德用了近10年的時間和另一位醫生王吉民編寫了一部《中國醫學史》,借此告訴國人,要有民族自信;告訴外國人,中國有著和中國歷史一樣悠久而獨特的中國醫學。
1935年他被提名為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
上醫醫國 “九一八事變”后,伍連德拒絕跟日寇合作,舉家避難搬到馬來西亞的檳城,他為父母之邦奉獻了一生,最后又回到了出生地。馬來西亞政府問他愿不愿從政,他拒絕了,還是和二十幾歲一樣,開了一家小診所。
他耗時近8年,出版自傳《鼠疫斗士——一個現代華人醫師的自傳》。
“我覺得一個人擇定了他的工作后就應該認真去做。千萬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著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負責任,”如此輕描淡寫,令人想象不出他當年只身奔赴“死亡地帶”的壯烈。“在那動蕩不安的時期,如果缺乏信念的話,一個人很容易便會絕望到舉于投降的地步”,就是這個“信念”,造就了伍連德精神”:赤誠愛國,自強創業——這八個字,如今被他創建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奉為校訓。
在他人生最后的時刻,他依然時時念著自己的祖國:“我曾經將我的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里記憶猶新。“我衷心地希望她能更加繁榮昌盛。”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與世長辭,享年82歲。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斗士,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了……”★
(責編/陳小婷 責校/袁棟梁 來源/《1911年,伍連德東北防疫轟動世界》,王潭/文,《環球時報》201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