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

【摘要】目的探析常規靜脈血和末梢血檢驗結果的異同。方法隨機抽取2012年1月-201 4年1月期間我院行血常規檢查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A、B兩組,A組采集靜脈血、B組采集末梢血,對比分析兩組各項檢測指標水平。結果A組WBC、Hb、Hc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PLT、WVHC、MCH、MCV、RBC水平相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集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基本一致,但是靜脈血檢測結果更為穩定,故臨床血常規檢測中應采用靜脈血,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真實客觀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血常規;靜脈血;末梢血;檢驗結果
檢驗血液中的細胞成分最基本的方法即通過血常規檢測,這也是臨床診療工作中較為通用的輔助檢查之一。通過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紅細胞的具體數量及形態變化分布情況,其多項具體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均具有較強的名感性,能幫助臨床醫師發現早期疾病的相關跡象,對臨床診斷具有極大的輔助作用。血常規檢驗中,常采用靜脈血和末梢血檢驗,受設備和醫療觀念的限制,過去基層醫院多采用末梢血檢查,但是末梢血誤差較大,但受人為因素和抗凝劑的種類影響較大,血液和抗凝劑之間的比例不易掌握,隨著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在臨床檢驗中廣泛應用,靜脈血已經收到意識廣泛關注,靜脈血和末梢血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差異性和相關性受到重視,目前主要采用靜脈血,但是臨床實踐中也常發生血液標本混雜的情況。本次研究筆者對比分析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的異同,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140例行血常規檢測患者,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A組70例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3-58歲,平均36.54±8.76歲,B組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3-60歲,平均37.05±9.8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均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
A組患者采集靜脈血為檢驗標本,B組采集末梢血為檢驗標本,均于清晨6:30空腹狀態下采集血液標本,使用KX-21N日本東愛全自動血液分析儀以及配套試劑,包括溶血素、稀釋液、清洗液,質控液由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EDTA-K2真空抗凝采血管由積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至少2名血液檢驗科人員分別負責采血及儀器計數的操作,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1.3檢測指標
分別測定兩組血液標本的紅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血小板(PLT)8項血液檢測常規指標檢測。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標準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WBC、Hb、Hct水平明顯低于B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19.2498,P=0.0000;t=5.8611,P=0.0000;t=10.0666,P=O.0000);A、B兩組PLT、WVHC、MCH、MCV、RBC水平相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檢查中,最常用的血壓化驗和檢查方法即為血常規檢查,是患者進行全身體檢時必須要進行的一項重要檢查,通常情況下,血常規檢驗的目的是測定血細胞的具體數量,觀察了解細胞的形態變化以及分布情況,幫助臨床醫師早期發現疾病基線,對病情的診斷具有極大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采用針刺方法對機體的末梢、靜脈、動脈血液進行采集是臨床血液常規檢測室較為常用的3種方法,血液采集完后將血液放入血液分析儀內進行檢測。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臨床應用時間最長、疼痛感輕、患者較易接受,但是近年來研究顯示,靜脈血液采集法檢測的結果更具有臨床參考價值。本次研究結果表示,A組WBC、Hb、Hct水平明顯低于B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19.2498,P=0.0000;t=5.8611,P=0.0000;t=10.0666,P=0.0000);A、B兩組PLT、WVHC、MCH、MCV、RBC水平相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靜脈血相比于末梢血更為穩定。
綜上所述,采集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基本一致,但是靜脈血檢測結果更為穩定,故臨床血常規檢測中應采用靜脈血,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真實客觀的參考依據。